中国古代的铸剑术古代有六种冶铜工匠分别是:筑、冶、凫、栗、段、桃。筑,制削刀;冶,制箭镞、戈、戟;凫,铸钟;栗,制量器;段,制镈器(泛指农具);桃,铸剑。铸剑而专列为一门工种,可见其重要性。
中国古代历史有上下五千年,剑作为“短兵之祖”、“百兵之君”,集习武袭杀、贴身防护、抒情扬志、身份象征等多样功能为一体,几千年来一直有着极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剑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在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期,双方均制剑为兵,因此剑被称为短兵之祖,确实当之无愧。到了商末,青铜冶炼技术出现,带来了铸剑技术的第一次革新。由于青铜是由锡、铅、铜等多种金属混合而成,具有更硬的强度,因此西周时期的剑,会多为柳叶形的青铜短剑。
馆藏作品:陈阿金《玄天剑》全长81cm刃长55 cm
《玄天剑》采用汉宝剑形制成,古法渗碳百炼折叠锻打,几乎不含杂质,密度极大。剑身双血槽样式,其刃口坚硬;由内而外呈异光花纹,即使磨损表面也无法改变其花纹形状,实现了纯手工锻打花纹钢的技艺。剑鞘用名贵紫檀木制作,木质坚韧,纹理秀美,古朴典雅。
春秋到战国时期,与中原地区士兵用戈、矛等长兵器不同,吴越两国水泽广阔,无法使用长兵器,所以步兵擅长用短兵器。而良剑多出于吴越,因此铸剑巨匠也多出于此,欧冶子、干将、莫邪、风胡子等皆是。据《越绝术》中记载:欧冶子奉楚王之命铸剑,为寻铸剑圣地遍访江南名川,辗转赣闽,入龙泉境内,见秦溪山阴郁郁葱葱,七口如北斗排列的井清冽见底,旁有湖十数亩,曲径幽静,乃铸剑胜地。就取铁英铸出三把宝剑,就是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名剑。三剑不但锋利无比,剑身布满花纹,称为“异光花纹”,非常美观,从此龙泉宝剑盛誉天下。
春秋末战国时期出现的铁剑,特别是钢剑,是采用块炼铁经反复叠打渗碳的低碳钢制作的,有的刃部还经过淬火处理。至汉代,铁剑就逐渐代替了青铜剑。隋唐时,佩剑之风尤为盛行,剑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成为权力和贵贱之分的代表物。
唐代以后,剑与道教接上不解之缘,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龙泉于明清两代均以制刀剑闻名,因用料精良、制作严谨而享有声誉。今日的龙泉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铸剑师,街头巷尾宝剑作坊店铺林立,铁锤之声不绝于耳。
馆藏作品:沈新培《玄武剑》全长110cm、刃长82cm、柄长28 cm
玄武剑以道教文化为创作主题,以人为本,体现了剑本身的尚武精神。玄武剑经炼、锻、铲、锉、刻花、淬火、磨砺等3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剑身采用百炼钢工艺,选用毛铁与炒钢,按1:3配方,手工折叠锻打至7000层,可细化钢制颗粒结构精密组织,使剑面花纹细腻美观,古朴典雅,又使剑体刚柔相济、坚韧锋利。剑型采用经典乾坤剑的剑型,“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剑鞘选用上等乌木,外装立体镂空浮雕铜饰,凸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道家文化标志。运用非对称型太极阴阳鱼剑格,打破了传统千遍一律左右对称格调,又符合道家文化万物都在不断运动与变化的自然规律。柄间有节,象征着正气与侠义的气节,此设计使握剑者不易脱手,更符合实战格斗时对力量的要求。整个装饰注重道家理念,体现道家匡扶正义的宗旨。寓意权威与公正、智慧与胆魄、优雅与大度、长生与多福。
现代铸剑工艺在材料上有所突破,像新兴的陶瓷刀,包括刀剑上开始使用陨铁。现代工艺提升的是效率与细节,例如百炼钢工艺,开始使用汽锤辅助锻打,这种方式并不是说刀剑能像流水线那样量产了,而是进行半手工操作。同样是拿锤子锤,汽锤捶打匀了力道省了大批力气,现在七八十岁有经验的老师傅也能造刀剑了。细节上,比如渗碳的比例,时间,深度,比如有箱式渗碳,可以控制得非常精确。
龙泉宝剑在其漫长的传播历史中,已不单纯是一柄削铁如泥的锋利宝剑,而是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气质。铸剑师的工艺让我们开始看见形式和功能结合的美丽图案,同时也将他们的文化、精神、气质通过他们所铸的剑向我们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