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纺织印染篇 台州刺绣
时间:2020-03-06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3621 【文博动态】

作为全国重点保护的24个刺绣品种之一,台州刺绣起源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抽绣、拉绣、雕绣、镶贴等刺绣针法,形成了独特风格。

台州民间自古就有刺绣习俗,绣娘大多在绸料上施以彩平绣、土布上施以挑花针艺,在衣、裙、鞋、帽和巾等生活用品上,用刺绣或挑花绣饰图案。在清末1906年间,海门天主堂引入西方“雕绣”技艺,把它与台州本土的“彩平绣”相融合,形成“雕平绣”风格。台绣第一代创始人应大玉大师首开“全雕绣衣”之先,确立起古韵新思的自主工艺风格。

馆藏作品:陈克《宁静致远》40×60 cm

《宁静致远》的创作素材取自浙江台州天台张家桐村,村中有一水塘,塘中有一巨石与水相扶相携千年,唐代诗人孟浩然曾在此流连,现代名画家吴冠中也居此写生过。作品选用真丝绡,以手工刺绣结合绣后上彩工艺,将年久风化的岩隙、缠绕相伴的枯滕绿叶,潮湿的岩苔及初生的嫩草都绣得惟妙惟肖。兀自凸起的岩石立立于玲珑剔透、波澜不惊的湖水边,象征着家国基业长青、步步高升。

后来,陈克大师秉承传统、博采众长,取法新知,发明了“彩绘绣”、“高清绣”、“双面异彩异形绣”等一系列绣法。在作品《非常漂亮的鱼》中,他使用的是“绣后上彩”的技艺,这种技艺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源头久远、根基很深。陈克大师成就了台绣的工艺和作品风貌的特立出新,使“绣中有雕,绣中有绘”的“彩绘雕绣”臻于完善成熟,成为台绣跨世纪发展的缩影。

馆藏作品:陈克《非常漂亮的鱼》40×40 cm

《非常漂亮的鱼》是陈克2012年的作品,选用杭州特产真丝绡,将手工刺绣与绣后上彩工艺相结合制作而成。鱼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常用来比喻富余、吉庆和幸运。作品选用不同质感和粗细的丝线以传统针法绣制,使黑色金鱼逼真地再现在半透明的薄纱上,并特意进行凌空装裱,让它能借外界灯光生成投影,产生夺人眼球的视觉美,同时给人以似在清澈水里游弋的诗情画意之感。

馆藏作品:陈克《H2000彩绘绣披巾》140×140 cm

《H2000彩绘绣披巾》创作于1992年,以蚕丝双绉为主材,加素绉缎镶边,经手工刺绣后又经手工彩绘加以晕色(据记载,绣后涂彩乃中国西周时期就有的古技),色彩朦胧丰富极有特色。作者借用盛唐时期宝相花的图案特征,中心为似牡丹又似莲花的正视图,花瓣层层展开,间隔镶嵌有粗细有别的花叶;花蕊处排列了许多圆粒,远看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珠;四周是缠枝连绵的百合缀以点点繁星,与花蕊处宝珠相呼应。整个图案呈多层放射状排列,构图类似波斯毯图案,十分饱满。

台州刺绣第三代传人林霞大师尝试借助“物体”来为绣品造型,不拘线材,将纤维艺术、装置艺术、生命艺术等形态融入到刺绣创作中,采用浮雕的手法和抽象的艺术设计,塑造立体的艺术效果,并实现精神概念的传达,成功衍生出“纤艺绣”。

馆藏作品:林霞《紫椹》195×92 cm

当代台绣以绢为纸,以丝为墨,以针为笔, 作品属手工刺绣,面料是桑蚕丝真丝绡,绣线为桑蚕丝绣花线。最早源于一张名为《紫椹》的屏风,满树的桑葚洒下一园的绛红,将台绣“抽”“拉”和“雕”等技艺,演绎得淋漓尽致。作品采用残桑雕镂,叶脉浮雕垫底钾针工艺,还有充满生机的网络空间。不仅突破了传统只有扣边才能剪布底的工艺,还打破了传统边框式的工艺,还原了物体立体凌空的本身。枝干的静和紫椹的动,使原本简单的画面显得生动起来,给人以简约空灵的感受。

台绣绣衣名扬海内外,“台绣”商标是中国女装的著名品牌,台绣以雕平绣特色成为全国地域绣种大家庭中的一员,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绣的雕平绣绣衣,成为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符号的产品,并受到国家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现如今,台绣已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从学习西方文化形成雕平绣,到应大玉大师开创了全雕绣衣的先河,到陈克大师彩绘绣和高清晰绣画的诞生,再到林霞大师纤艺绣的独创以及台绣与时尚服饰融合成独具当代艺术风格的刺绣表达......几代台绣大师的创新让台绣拥有了十分顽强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