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木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榕城三绝"之一,发源于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由吴启棋首创。它以栓树皮(俗称软木)为材料,快刀作画,雕镂粘结成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小桥流水、回廊曲径以及人物鸟兽等挂屏、屏风、大小摆件,刻工精细,形象逼真,被誉为“立体的诗,无声的画。”
馆藏作品:吴学宝《三山两塔》56×76cm
三山为乌山、于山、屏山,两塔为乌塔、白塔,是福州地标。作品《三山两塔》以此为题材,整体布局之后将雕刻好的局部再粘在衬纸上。作品将“雕”“画”结合浮雕、圆雕等技法,精雕细镂出屋舍、宝塔、楼宇和高山。前宝塔周围屋舍树木雕刻精细立体,后宝塔周边多为半立体浮雕,与前宝塔遥相呼应。远处高山利用软木的细腻,以细小软木屑造型,将群山连绵之势表现在画中,大有“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之感。作品完成后装入玻璃框中,借鉴中国园林“框景”的手法,显得别具一格。
软木画又名“木画”。它形成于20世纪初,当时有一些类似“木画”的作品从德国流入中国,受此启发,福州工艺传习所总教习师、木雕名师陈春润和木雕技师吴启棋、建筑花板技师郑立溪等人充分吸收西方美术的优长,将之与中国传统木雕技法相结合,潜心研究出崭新的软木画技艺。
软木有不透气、不透水、不起化学作用等优点,同时又具有质地轻软、不易燃、抗腐蚀、耐磨和富于弹性,有细密的天然纹样、色调纯雅的特点。制作软木画要经过选材、雕刻、拼接、装框等工序。选材要切削成薄片,运用中国传统雕刻的各种技法,以刀代笔、用手工加以精刻巧镂。其刀法有面、划、切、雕、挑、凿、琢、行、车、转、打、锉等。艺人们灵活地运用各种刀法将软木雕成亭台楼阁廊榭轩舫、宝塔船桥、树木花草、山峦石水以及各种人物等部件,还用通草刻制成白鹳、孔雀、糜鹿等鸟兽,其廊柱栏杆,往往细如琴弦,楞角分明,而松枝柳叶,如针尖细小,薄如蝉翼,历历可数;山石缝中的花草,纤如睫毛。而后根据画面设计布局的要求,粘接在绫布或纸坯板上,最后配以玻璃外罩,或配以漆器底座玻璃外罩。
馆藏作品:吴学宝《武夷山》56×96cm
一幅完整的软木画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很多艺人穷其一生也只掌握其一个环节的工艺。而吴学宝大师是现今软木画界唯一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能够独自包揽软木画从设计到布局的所有创作工序。肩负着软木画传承的责任,吴学宝大师始终走在创新的道路上。软木画问世100多年来,只有圆雕的软木画才能全角度观赏,半立体的作品始终只能单面看。2012年,经过多次尝试攻关后,吴学宝大师根据图片资料提供的建筑物和外形空间关系进行了“3D”构图,采用俯视角度以取得最佳的透视效果。他制作的半立体亭台楼阁无论从哪面欣赏都能被视觉习惯所接受,让整件作品更具观赏性。
软木画色调纯朴,刻工精细,形象逼真,善于再现我国古代亭台楼阁,园林景色,画中有诗。其源于自然,画面中时见宋人笔意,意境高古深远,风格清隽秀雅,呈示出“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的艺术境界,装在玻璃框里,就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