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综合工艺篇 布糊画
时间:2020-03-06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3562 【文博动态】

布糊画的宗源是满族独有的传统艺术“补花”。起源于女真时期,是最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的民族工艺。图案用针线补在靴、帽、衣服的前胸、后背、弓囊、箭囊、烟荷包、枕头顶之上,所以称为“补花”。

馆藏作品:滕腾《母子鸡》70x60cm

布糊画借鉴纳入了建筑、绘画、堆锦、堆绣、唐卡、剪纸、浮雕、裱糊之精髓,使其成为众多民族工艺之大成,为此,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糊画用料绸缎绫绢、金丝银线为主料,辅以珠花、首饰、丝绒、海绵、木料等材料,集刻、剪、编、结、绣、叠、绘、染、镶嵌、掐丝等工艺,精工细作,画面逼真,色彩绚丽,美不胜收,有平面浮雕之效果,但不失国画之特点,有工笔重彩之观感,更突出布糊画之风格。可悬可挂,可摆可放,是点缀居室、布置厅堂的绝佳艺术品。被国家博物馆及中外人士收藏。

馆藏作品:滕腾《瓜开籽露》50x50cm

“滕氏布糊画” 是在继承清代皇家宫廷传统布糊艺术基础上,集绘画、堆秀、绢人、浮雕、唐卡、刺绣、裱糊、布贴画、景泰蓝等众多工艺之精华之大成。布糊画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之一,其漫长的发展历程,跨越了近代、现代、当代三个阶段,呈现出迥异的时代特征。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布糊画资源、灵活的布糊画结构、多样的艺术流派,它以自己独有的艺术形态和文化资源,充盈着民间艺术的宝库。布糊画坚持对民间“补花”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创新,具有用料考究、取材新颖、色彩绚丽、做工细腻、画面逼真、设计严谨、制作精巧,格调多变,适于珍藏等特点。在众多民间工艺流派中独树一帜,无论人物风景、花鸟鱼虫均可人画,而且情态生动。
滕腾大师给布糊画的定位是“老、好、巧、少”四个字。老,就是坚持民族传统,产品即便放在异国他乡,也要让人见而知中国;好,是要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赢得人们的喜爱;巧,是充分展示布糊画的独特技巧,表现出真功夫、真艺术;少,是不贪多,以精为魂,适应市场不同层次需求,上进高雅之堂,下入寻常百姓之家。“滕氏布糊画”目前有四大类百余个品种的高档艺术品和装饰品。其代表作有“龙凤壁”、“天下第一布糊寺”、“凤凰宝相瓶”、“大威德怖畏金刚”等。其民族性、传统性、新颖性和区域性令人见而知中国工艺。对当前抢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救后而得新的生命力的作用。

馆藏作品:滕腾《蝉鸣暑到荔枝熟》100x80cm

作品《蝉鸣暑到荔枝熟》精工细作,画面逼真,色彩绚丽,美不胜收。蝉鸣荔枝头,寓意多子多孙,名利双收。平面浮雕之效果,既不失国画水墨之韵味,又有工笔重彩之观感,更突出布糊画之风格。

布糊画有油画透视之效果,但不失国画之特点;有工笔重彩之观感,又凸显布糊画之风格,有浮雕立体之效果,但不失布糊画之特点。一画作成,须经绘样、分解、制版、整型、配料、布糊、组装、装饰、成画等9道手工工艺流程,用料繁多,以绫、罗、缎等真丝面料为主,其他如木料、纸板、海绵、绢花、首饰等多达百余种。

布糊画自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2014年,布糊画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布糊画走进人民大会堂,走进千家万户。同时,还频频“走出去”,将中国文化带到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