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是用于古代歙州辖地内所产砚石,歙石种类较多,分部面积广,其中出产优质歙石石料的坑口主要集中在今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乡砚山村附近的龙尾山一带,故歙砚在历史上则被称只为龙尾砚。上等的歙石兼备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叩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等特点,具备“坚、润、柔、健、细、腻、洁、美”之八德,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砚台之一。
从现存文献来看,最早提及歙砚的是生活在五代至北宋期间的陶穀。他在《清异录》“宝相枝”条目录下记载了:“开元二年,赐宰相张文蔚、杨涉、薛贻宝相枝各二十,龙鳞月砚各一。宝相枝,斑竹笔管也花点匀密,纹如免毫。(龙) 鳞,石纹似之,月砚,形象之,缴产也。”根据文献所记载的石品与样式分析可知,当时的制砚工匠们已经知道将石品花纹与造型巧妙地结合起来。虽然一片具有鳞片状石纹的歙石可以被想象为“龙鳞”,也可以被想象为“水浪”或其他,但若将具有“龙酷”“水浪” 的部位放在砚堂,却一定是一位具有丰富的雕刻与设计经验的歙砚制作者所为。
馆藏作品:郑寒 《自然形古籍砚》43*22*7cm
这件《自然形古籍砚》作卷轴形,面上刻陈默盦题《鸠摩罗多尊者》。下方为自然形砚池,贮墨其中,经夜不渗不干,与墨相亲。此器匠心独运,布局精巧,在保留砚台的适用性的同时,使镌刻的砚台越发艺术化,更具有鉴赏性,为不可多得的文房四宝之佳器。
两宋时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歙砚的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 在砚石开采技术与新坑口的发现、 石品花纹的辨析与评价、石病的认识与归纳、歙砚的生产规模、歙砚制作技艺的提高等方面均较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元代的历史虽然比较短暂,但歙石的开采与歙砚的制作并未完全中断。虽然元代开采到的优质歙石并不多,但民间从事歙砚制作的工匠仍在。在文献记载方面,明人文献与歙砚有关的记载多在一些综合性的典籍之中,且多是只言片语。对歙砚叙述较详细的多转录于宋元的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歙砚的发展蒸蒸日上。1963年2月,歙县手工业管理局组织了歙砚石探察小组,到江西省婺源县砚山进行考察, 历时三个月。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找到了老砚坑。5月份进行试采,10月份第一方金星歙砚重新问世,停产近200年的歙砚获得了新生。1964年5月,新华社报道了“歙砚正式恢复生产”的新闻。2006年6月7日,歙砚制作技艺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促进了歙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馆藏作品:王祖伟《奇峰秀石砚》 40×26×12cm
《奇峰秀石砚》在前期创作构思阶段,选取角度充分地发掘了“秀石”具有“奇峰”的气势,保留砚石材料大体的自然形态,砚堂布置于左下方,与旁边奇峰形成落差,仿若中国画山水或园林景象中的高山与深潭,以小见大、巧夺天工,赋予了材质予诗情、画意等美学文化内涵,又充分保留了石材的自然美,赏心悦目、百看不厌。
歙砚以其巧妙的构图和精巧的雕刻,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制作工序比较繁杂,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歙砚雕刻精湛,造型浑朴,刀法挺秀有力,美观实用大方,历来被文人墨客誉之为罕世珍宝。歙砚石质美如碧玉,腻如肌肤,暗含锋芒,缜涩发墨,油润生辉,具有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干等特点。因此有“龙尾歙砚天下冠”之说。歙砚雕刻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即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变。它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或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歙砚善于将书法、篆刻、诗词、景物运用于歙砚创作之中,采用工笔绘画、抽象写意等手法,根据不同的石质、形态、纹理精心构思,巧妙布局。
新的时代,歙砚的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歙砚制作需要艺人用‘工匠精神’将手中的每块砚台,打造出符合时代创新审美的工艺品,用手中的刻刀传承发扬好歙砚制作非遗文化,任重而道远。
馆藏作品:王祖伟《棹歌图》33×31×8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