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经过晒、煮、熏等一系列处理,能够防霉变、防变形,使得作品能够长时间收藏;其次在作品的颜色处理上,改变了以往上油漆的制作工艺,而是用老棕叶和嫩棕叶来表现颜色的深浅,既可以体现棕叶的色泽又可以体现其纹理。
棕草制品,古来有之。南方农民生产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叶丝和棕绳制作而成。《诗·小雅·无羊》有“何蓑何笠”句。唐代张志和有歌咏江南渔家生活场景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浙南括苍山区华南虎经常出没,据说,曾有人被虎紧追不放,危急时刻,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又说,上古时,虞尧为种田人出生,他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来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 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相传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时放牛割草,也曾穿过“蓑衣 ”,可见人们利用棕制品的历史久已。
中国的棕编工艺主要产于长江流域,而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产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四川、贵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棕编玩具最负盛名。此外,贵州塘头棕编提篮、浙江武义棕绷亦很有名。四川新繁棕编是新都县新繁镇传统产品,有200多年历史。清代嘉庆年间,新繁农妇用棕叶编制拖鞋、凉鞋。民国初年,棕编凉帽在四川流行。二十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棕编业发达昌盛。新繁棕编技法多样,有胡椒眼空花和鸦雀嘴不透空等编制法。用其编制提兜省时省料,体轻质柔,装饰图案_灯灯花_等不透空,易编,正反面匀称,十分美观。
棕榈叶编织主要综合运用草编、竹编等编织技巧,经撕、缠、拉、绕、刺、编扣、打结、穿插、收边等手法进行创作。传统棕榈叶编织多以鲜叶制作,只能保存二、三天,题材以蜻蜓、青蛙、蚱蜢等动物为主,局限较大,而现代棕榈叶编织艺术题材丰富,将昆虫鱼虾、飞禽走兽以及人物都纳入了创作范围,并成功地创作干叶制品,解决鲜叶制品不易长期保存的难题,极大地发展和丰富棕榈叶编织艺术。
棕编主要有鞋、帽、提包、套果盒、玩具、扇、椅七大类,几十个花色。如拖鞋以麻绳为经,棕丝作纬,密织如绢,鞋面饰有色、鸟、花卉图案,色彩协调、美丽,底厚二至三层,坚固耐磨。帽类多用人字编制法,使成品帽略有伸缩感;戴上松紧适度,适于多种头型。品种有凉帽、礼帽、空花帽、童帽等。提包类多用彩色棕丝混编法,造型有方、圆、桃形、扇形、荷叶形、月牙形、多角形等,并以彩色棕丝编制的人物、风景、飞禽等图案进行装饰。玩具类以白色或棕叶原色(绿色)棕丝为材料,以编扣、结、穿等技法编制成稚拙可爱的鱼、青狮、白象等;以彩色棕丝编制 的动物则以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不俗不艳为特色。
馆藏作品:王文定《丹顶鹤》大:47cm 小24 cm
作品《丹顶鹤》分别塑造了十一只形态各异的丹顶鹤, 有的欢呼良自适,罗列好相依;有的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有的惊身蓬集,矫翅雪飞。丹顶鹤玉羽霜毛之上还具有一个渥(朱)顶、丹砂,显得典雅而风流。工艺方 面集中 了棕编工艺中体积与平面处理的优势,体、面、线的有机构成较好地体现了棕编材质与造型方面独特的美学;造型上生动地表现了丹顶鹤的优美、高洁。
王文定大师编织了数千只动物,种类繁多,大小形态也各不相同。大师还对传统的油漆工序也进行了改良,让作品在颜色表现上更加鲜活;为了使作品形象生动传神,王文定大师经常到动物园去观察动物的喜怒哀乐,还买来大量的动物书籍学习。其编织的作品涉及仙鹤、孔雀、飞龙、青蛙、老鹰等数十个品种,部分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并获湖南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品大赛金奖。王文定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棕编用料比一般草编细密,轻便,不易受潮,此种棕丝在国 际市场上被称为"四川草",深受外商欢迎。贵州塘头棕编提篮为贵州思南县塘头镇特产,以嫩白棕叶为原料。先将叶的硬梗削去,再剖成细丝或搓成棕丝绳编制。提篮有圆、方等造型及深底、浅底等式样,规格多样。装饰有白棕丝与单色棕丝结合的间色编和缕空编花等多种方法。产品轻巧耐用,有弹性,沥水防潮,尤适家庭日用。
棕编大师们巧妙地利用原材料的天然色泽及质感编织出精巧别致的作品,将简单的棕榈叶变成了螳螂、蚂蚱、蛇、龙等精美、逼真的昆虫和动物造型。这些作品个个神形各异,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情趣极浓,集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