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秀逸的文人雅爱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从来都是最具文艺气息的。他们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品味砚石细腻的纹理,读懂精湛的雕刻技艺,欣赏精美的陶瓷魅力,还能从中一探传统文化的承载、积淀和缩影。在本期中,选出六件馆藏作品,一起跟随文人墨客的喜好,细细欣赏。
晨报记者 王竹青
_sdcms_content_page_紫砂壶作品赏析
紫砂朱泥壶是一项代代相传的民间茶具工艺。其工艺技法古老,造型以圆为基调,理味十足而趣味偏小,十分适合功夫茶的习俗。这是中国唯一以转动的辘轳为工作台,用手指和竹篾、小刀等工具,通过捏、擦、粘等手段,让土坯在旋转中成型为精美茶壶的技艺。
吕尧臣,宜兴人,生于1941年,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四十余年的陶艺生涯,新品层出,风格韵秀而古朴。尤独创之“吕氏绞泥”,堪称一绝,海外有“壶艺魔术师”之称。
作品:《仿古壶》,550ml,当代
采用了原矿紫泥制作而成,壶容量为550ml,整款壶极度饱满,壶体扁圆,短颈,坡肩,一变嘴,耳形壶把,秉承传统仿古壶的古朴质拙,气韵不俗。此壶细节之处方见作者功力,相比大亨壶而言此壶的子、壶盖与壶身较为圆润,显得憨态十足。此壶无飞,一变嘴较为浑厚,尤其是嘴头,几乎未见收敛。仿古壶很像莲子按比例压缩而成,且口盖极大,乃是实用性极好的品茗壶。
_sdcms_content_page_砚雕作品赏析
苴却砚,中国名砚之一,以其丰富的膘、眼、线、纹等众多石色称雄于砚界,被誉为“中国彩砚”。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石材产于中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称“苴却”,故谓之苴却砚。
曹加勇,彝族,1973年出生于中国苴却砚石产地――四川攀枝花。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自幼酷爱书画艺术,1999年荣获苴却砚史上第一个“百花奖”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84×84×84cm,当代
《黄河之水天上来》巧借砚石色彩,气势磅礴,意境豪壮。砚上的诗仙宽袍大袖,站在黄河高岸登高纵目。他的旁边是从天而降的黄河,惊心动魄,一泻千里,势不可挡。诗仙左手高举酒杯,仿佛在高声朗诵那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将进酒》。天风仿佛也随波涛呼啸而至,挟裹着奔流狂泻的河水向东而去。诗人衣带飘飘,置身黄河岸边,让人感到狂放不羁,气势豪纵,却又有些苍凉。
_sdcms_content_page_石雕作品赏析
汉族民间雕刻艺术,是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的代表。曲阳石雕的花色品种有600多个,有人物、佛像、瓜果、动物等传统题材作品;也有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现代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等。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树昌,生于1946年,河北曲阳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石雕艺术大师。“雕刻之乡”曲阳人杰地灵,历代皆有雕刻名家辈出,而王树昌正是当代曲阳石雕艺术承上启下的主要代表性人物。
作品:《童叟乐》,60×34×23cm,当代
《童叟乐》描绘了一个温馨的生活场景,体现了大师对和谐生活的人生感悟。作品突出了老人与小孩的亲密无间,突出两代人虽然年龄跨越很大,但在精神交流上毫无代沟。人物神态生动形象,老人执扇举壶侧耳倾听,小孩跪坐细语,像在说悄悄话,天伦之乐,其乐融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年龄的对比,引发观赏者对作品内在思想的思考,带来妙不可言的意境。
_sdcms_content_page_玉雕作品赏析
中国素有“玉石大国”美誉。玉雕以线刻、浮雕、圆雕、镂空雕等技法,对千姿百态的玉石材料因材施艺,形成造型美观奇特、工艺精湛,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玉器。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
柳朝国,生于1945年,北京市人,1962年参加工作,从师著名艺人程占雄、夏长馨、蒋通。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作品:《白玉薄胎壶》,8×12×10cm,当代
柳朝国擅长器皿造型的设计,作品具有宫廷艺术风格。这件玉壶壁厚仅一毫米,在自然光下,将手指贴于玉壶内壁,手纹清析可见。玉壶造型自然,线条流畅,收放自如,内壁随着外型的变化表里如一。壶壁上雕刻有如意纹、番草纹,寓意吉祥如意。壶柄细致,拿放方便。此壶造型饱满、端庄富丽、晶莹剔透,是一件集使用与观赏为一体的玉雕佳作。
_sdcms_content_page_牙雕作品赏析
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堪与宝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而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深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
刘林阁,1960年1月出生,赤峰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文化内涵丰厚,创意新颖,技艺精湛,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赛,并获得多项大奖。
作品:《货郎图》,9.2×18.6×3.4cm×2个,当代
作品采用臂搁之形,不仅可供欣赏雅玩,还是文房的实用器。原料选自已经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注册的非洲进口象牙。整件作品对切之后,主要在象牙的内侧采用浮雕、高浮雕、透雕等技法,以精巧的构图布置,生动地展现出了热闹丰富的市井生活,以精细微妙的线条刻画出每个人物、景观和货物,欢呼雀跃的孩童,琳琅满目的货车……整件作品在古朴沉着中透露出活泼灵动的韵味。
_sdcms_content_page_定窑陶瓷作品赏析
定窑是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陈文增(1954年~2016年),河北曲阳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作品:《天下归心》定窑印花大碗,36×8cm,当代
陈文增大师致力于定窑恢复、研制工作30余年,把失传千年的定窑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天下归心》采用拉胚成型,胎质相当细腻坚韧,碗体非常薄,轻叩发声如罄,清脆悦耳。碗内壁刻莲花纹饰,刀工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器面柔润,在独特釉的衬托下,纹样效果白中泛黄,格外清丽。整个作品清新雅俊,意趣丰富,是一件集使用与观赏为一体的定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