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华贵的皇家宠幸
工艺美术品,是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物品,一直为藏家所喜爱。中国工艺美术品类繁多,分十几大类,数百小类,品种数以万计,花色不胜枚举。为了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工艺之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将征集443位国大师约1000件作品,向公众展示。目前,国大师博物馆已征集近三百位大师的精品。从本期开始,将以皇家宠幸、文人雅爱、民间赏玩为主题,从诸多精品中精选出部分馆藏作品,供读者赏析。
在工艺美术种类中,不少品种自古就受到了皇家贵族的宠爱,如景泰蓝、雕漆、刺绣、缂丝等。它们制作工序复杂,用料讲究,色彩艳丽,往往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准,显现出皇家的尊贵和豪华气派,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晨报记者 王竹青
_sdcms_content_page_景泰蓝作品赏析
戴嘉林,1945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和齐白石艺术学院。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景泰蓝,是对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及其制品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主要以铜为胎,胎体表面装饰铜丝立线花纹图案,施填彩釉敷色。经由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景泰蓝深受明清两代皇家宫廷喜爱,古明清时期生产制作了大量景泰蓝工艺产品。
作品:《鱼跃龙门》,50×67cm,当代
《鱼跃龙门》富有景泰蓝的最大特点,富丽华贵,皇家气息浓烈。中间部分前后各有两尾金色鲤鱼奋力跃过龙门之图案,并分别辅以缠枝莲、草纹龙、宝相花等环绕四周。周身镶嵌玉石玛瑙,并且大面积鎏金。两侧及顶部还分别镶嵌有精雕细琢之配饰物件鱼、鱼龙、和龙,既完美演绎了“鱼蜕变成龙”的全过程,又进一步展现了炎黄子孙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优良品质。
_sdcms_content_page_金银镶嵌作品赏析
首饰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是比文字出现得还要早的人类装饰艺术之一。镶嵌几乎是伴随着首饰和摆件而生的。金银镶嵌是指将宝石用镶嵌或槽镶的工艺方法镶在用金、银、铂金等贵金属材料作为依托的首饰和摆件上。而金银镶嵌工艺的成熟和发展应该是到近代才开始的。
王树文,1943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一手金丝”美誉的花丝镶嵌工艺大师。
作品《花丝镶嵌捧盒》,24.5×24.5×16cm,当代
《花丝镶嵌捧盒》在大师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的一件作品。作品富有皇家气息,通体金包银花丝装饰疏朗有致,镶嵌玉雕等宝石配件,与花丝相得益彰,完美地表现了大师扎实的雕刻功力与设计工艺水平,玉雕与花丝镶嵌结合尚属大师首创,此作品主要功能为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水果盒,色泽鲜亮、美观大气,兼具欣赏性质与实用功能。
_sdcms_content_page_雕漆作品赏析
雕漆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至少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明清两朝还是皇家宫廷工艺器物,历来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
殷秀云,1947出生,北京市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传承人。其设计水平高超,雕刻技法精湛,达到了运刀如笔、得心应手的境界。
作品:《访友图对瓶》,高30cm,当代
殷秀云尤其擅长人物题材创作,基于雕漆技法的同时融入牙雕等立体雕塑技法和优点,开创了以人物为主的雕漆作品风格。《访友图对瓶》正是这样的作品,延续了大师一贯的创作风格。瓶身曲线造型优美,亭亭玉立,图案装饰与造型完美契合,主题表现的是访友人物,前后两面各有人物组合,并各有不同,意境幽远。漆面呈现出荧光润泽,色彩鲜艳而沉稳的效果。
_sdcms_content_page_刺绣作品赏析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
赵红育,生于1958年4月,江苏省无锡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研究员级工艺美术师,著名刺绣艺术家。
作品《荔枝鹦鹉》,48×70cm,当代
赵红育大师擅长双面精微绣,凭借扎实的美术基础和过硬的刺绣技艺,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刻划入微、形神兼备,作品生动活泼。《荔枝鹦鹉》描绘鹦鹉与荔枝树上小憩之景,表达了一种英明神武、利市大开的寓意。作品卷幅适中,构图精美,绣技精湛,鹦鹉的形象极其逼真,羽毛的色彩轻盈快活,线条流畅,造型饱满,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古典风格。
_sdcms_content_page_云锦作品赏析
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于距今1500多年的六朝。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是皇家衣饰的主要用料。
金文,1954年出生在江苏南京,著名云锦艺术家,中国唯一国家级云锦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织造龙袍第一人”。
《猴神》,78×100cm,当代
《猴神》是金文大师细细品读历史获得灵感所创作,作品取材于永乐宫壁画。因神像头上有一个猴纹饰而得名,由于原稿残缺,又依据纹饰风格进行了创新补正,使作品纹样上得以完美,是一种突破。人物动作婀娜多姿,衣饰细节表现细致入微。工艺上采用最繁复的妆花工艺,意匠精细,人物的形态饱满、线条优美,是云锦佛像类作品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_sdcms_content_page_竹编作品赏析
东阳竹编与东阳木雕并称为东阳工艺美术界的两朵奇葩。它在殷商时代开始问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宋代以编织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名,到了明清时期,东阳竹编已有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东阳竹编在清朝以前就被选为贡品而闻名于世。到了清末民初,东阳竹编进入全盛时期。
卢光华,1948年出生,浙江东阳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痴心于竹编艺术研究,将精细平面竹编工艺特色成功应用到中国书法、国画之中。
作品《宫廷八角食盒》,32×32×46cm
该作品是根据古时皇家宫廷所用的竹编食盒提篮改变而来的精细食盒提篮,集立体竹编技艺中的编织、雕刻、绕穿、拼接、镶嵌等工艺手法和平面竹编法相互交替运用,又采用生土漆的油漆工艺和贴金、仿旧工艺手法完成。作品给人以古朴、典雅、美轮美奂的竹编艺术享受。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品种,是一套极其珍贵的立体竹编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