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江西晨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馆藏作品赏析之三
时间:2016-07-30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491 【本馆活动】

BD1AC9E3664B46360D9D36D9603AA2F8.png

质朴有趣的民间赏玩

长期以来,民间手工艺成为“简陋”、“粗俗”、“难登大雅之堂”的造器代名词,鲜有人重视蕴藏其中的装饰之美。但民间手工艺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有着更为隽永的生命力,表达着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本期中,将选取六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带领读者走进真真切切的日常生活中。

晨报记者 王竹青

_sdcms_content_page_

1607国9-杨志忠.jpg

泥塑作品赏析

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国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

杨志忠,1941年出生,天津市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拜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第四代张铭先生为师,得到亲传,深得泥人张艺术精髓。

作品:《扁鹊行医》,高37cm,当代

杨志忠在创作中强调“立意、传神、情趣、功力”,继承并创新技法,展现出时代新风格,为当代人所称颂。《扁鹊行医》创作于1978年,作品中扁鹊神情平和,凝神聚精,正在为一名老人把脉。老人抚腹而坐,神情痛苦难忍。人物的衣物层次分明,风吹即动的鲜活感跃然而上。作品成功地刻画了这位古代名医悉心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形象,被收入《中国造型艺术辞典》。

_sdcms_content_page_

1607国9-杨锐华.jpg

石湾陶塑作品赏析

石湾陶塑是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传统制陶技艺。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产品不论人物、动物或器皿的刻划,都致力于艺术典型化的塑造。

杨锐华,1955年生于广东佛山石湾,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锐华胆识过人,一改石湾仅出案头小件的印象,在大体量的作品上寻求创作,并且不断探索以画入陶,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作品:《大爱无言》,140×65×128cm,当代

杨锐华在塑鹰时,善于把中国画的创作经验与陶塑艺术的特性有机结合起来,有“第二代鹰王”之称。《大爱无言》风格大气恢弘、神采动人、大而精准,作品中两只小鹰仰头凝望着大鹰,大鹰张开翅膀庇护着小鹰,画面刚中带柔。作品表现出了鹰眼神的敏锐犀利、勾喙与尖爪的刚劲有力。就连不同部位羽毛的颜色、形状与质感,都有所不同,细腻之处见真功。

_sdcms_content_page_

1607国9-刘.jpg

剪纸作品赏析

剪纸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艺术创作,是一种镂空艺术。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那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刘静兰,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女,19554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商都县高勿素乡。她八岁开始学习剪纸,一直“剪耕”至今,是闻名海外的杰出剪纸艺术家。

作品:《天圆地方》,80×80cm,当代

刘静兰的剪纸作品,匀细优美,柔弱飘逸,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寓意。老式的木格子的窗户,有的36孔,有的64孔。刘静兰的此件作品表现的是老式的木格子的窗户,共36孔,图案左右对称,极具传统美感。在老式的木格子上贴上窗花花,满满中国传统风味。这种贴法叫孔老窗户贴法,世世代代都是围绕这种风格贴的,一直延续至今。

_sdcms_content_page_

1607国9-丹顶鹤.jpg

棕编作品赏析

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草制品,古来有之。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产于四川、贵州、湖南和江南等地,其中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棕编玩具最负盛名。2011年,棕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文定,19529月出生,籍贯湖南,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72年进入长沙湘绣总厂从事棕编工作至2003年退休,长沙棕编第一人。她的棕编作品手法细腻精致,造型逼真优美。

作品:《丹顶鹤》,大47cm,小24cm,当代

王文定从14岁开始从事棕编艺术,在从艺的几十年中,不断探索和提高棕编艺术,创新了一整套棕编独特的技艺。此作品用棕叶编结,集中了棕编工艺中立体与平面处理的优势,体、面、线的有机构成,所有棕叶的颜色深浅变化都采用纯天然原色,纯手工挑拣根据需要搭配,体现了棕编材质独特的美学性能,鹤的优美、高洁的形体和多变的动态得以表现。

_sdcms_content_page_

1607国9-西合道.jpg

唐卡作品赏析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

西合道,1946年出生,藏族,青海省同仁县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西合道从小入寺学习经文,练习画画,学成精湛的唐卡画技。作品画面构图精细繁密,线条绘画严谨细腻,唐卡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作品:《四臂观音》,233×130cm,当代

四臂观音是雪域西藏的守护神,与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三族姓尊,代表大悲、大慈、大力。此幅唐卡造型优美,一头四臂,黑发结顶髻,头戴花蔓宝冠,着大环耳饰、项饰、胸饰、手镯、脚钏等珠宝八饰。面相丰满,柳叶细眉微微弯曲,双目微闭,自然下视,小口紧闭,表情呈慈悲像,周身漫天神佛围绕,一派祥和之气。

_sdcms_content_page_

1607国9-汪天稳.jpg

皮影雕刻作品赏析

皮影俗称“灯影戏”、“傀儡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其久远的历史渊源、精湛的演出技艺、精美的雕刻艺术,均具有极高的民俗和艺术价值。皮影的雕刻具有一整套严密完整的工艺流程。从选皮到影人成型上,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四十二个工序。

汪天稳,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皮影鉴定专家。现为陕西省皮影协会主席、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副馆长。

作品:《穆桂英战番将》,120×60cm,当代

《穆桂英战番将》是以陕西传统皮影人物造型为基础,根据人物的特点,选用上等牛皮经过24道工序,以“上五色”刀法精心创作而成。人物形象鲜明,刻画细腻,衣服色彩丰富,充满传统元素,画面动感十足。双方手持武器雕刻得细致入微,兵刃相接,战场气氛逼真。整个画面栩栩如生,充分体现出陕西皮影造型优美、雕刻精细、色彩绚丽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