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雕塑工艺篇 天津泥人
时间:2020-02-23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1588 【文博动态】

天津的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品,泥人张张明山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风格,其作品取材广泛,塑造人物生动,塑与绘的结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其艺术地位获得国际认可。泥人张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俨然成为中国泥塑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馆藏作品:杨志忠《扁鹊行医》36×27×20 cm

《扁鹊行医》创作于1978年,作品中扁鹊凝神侧目,神情自若地为一名老人把脉,神医扁鹊“望闻问切”之景了然于前。老人弯腰抚腹,神情痛苦难忍。作品中人物个性特点分明,面部神态逼真,着色沉稳协调,与身体四肢动作、装束衣着等细节相结合,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故事性。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它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馆藏作品:杨志忠《爱》高36cm

“泥人张”彩塑艺术取材于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通过“塑造”与“绘色”不仅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随类赋彩”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气息,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综合了中国文艺传统的抒情和线的艺术。

“泥人张”的作品是塑与绘的两大结合。先塑造后绘色。在泥塑过程中塑大体为关键,先将人物大的形体动态塑出,才有大的感觉,然后刻画衣纹表现质感,又不伤其骨格。在绘色上多采取的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书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塑造”与“绘画”这两者巧妙的结合,展示给人们的是真实而有力的生命,使人们在一般中看见美,在枝节、片段中看到无限。

馆藏作品:杨志忠《欢庆》22cm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为“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陈毅谦大师早年学习“泥人张”彩塑,又曾临习过山西双林寺、玉皇庙和山东灵岩寺等各个时期的优秀传统彩塑作品。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陈毅谦大师在“传统泥彩塑”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中西姊妹艺术之精华,兼收并蓄首创发展成为“现代金铜彩塑”。是吸取西方雕塑技法,并采用“金银铜”等硬质材料作为塑像主体。在彩绘上,除了沿用中国工笔画技法外,更引进了水墨画中的相关技法。

馆藏作品:陈毅谦《净慧老和尚像》高51cm

《净慧老和尚像》为全铜彩塑。全铜彩塑为中华传统彩塑与西洋美术融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讲究“塑”和“绘”,其胎体一般为精炼铜。净慧老和尚为当代高僧,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引导人们感受走进禅、了解禅、受用禅的智慧和洒脱。《净慧老和尚像》以西洋雕塑之结构蓄其势,以泥彩塑之圆润添其韵。人体比例准确,张弛有序。作品加强了色彩渐变的韵律,不仅是出于技术考虑,更是出于作者内心的感受,体现了一种儒雅静谧的人文精神。细观造像,神志安详,心定禅定,令人肃然起敬,唏嘘赞叹。

天津泥人张彩塑自张明山先生创始流传至今,已走过了170多年的历程。泥人张彩塑艺术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写实和传神是其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运用中国传统泥塑技法,强调“线”的运用,通过“压、拍、堆、贴、刻、刮、削”等塑造技法,充分利用线留下的笔触,采用“涂、染、勾、描、润、擦、点、画”等技法着色,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形成了雅俗共赏的东方艺术风格,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