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田健桥:辛集玉雕的发展起源
时间:2020-02-14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3273 【文博动态】

十四亿人口大国、八千年玉文化史,几百万玉雕从业大军的中国版图上,辛集玉雕,这个比芝麻粒儿还小的板块儿,一个喷嚏就能把它淹没,实在是微不足道,小的可怜,没有听说过的大有人在。

殊不知这里是改革开放前中期,中国北方一个最隐秘的大型玉雕山子生产基地,当年,流向海外的大批玉石雕产品,传说中所谓大陆修高速公路挖掘出了大批玉石器等等,诸多虚拟动听的神秘故事起源皆因这里出产的玉雕产品。这里,曾是福建、安徽、蚌埠等地玉器店老板们的大后方,他们曾经一度在这里大量收购玉雕半成品,回家打磨做旧处理后,再成批次整货柜发往香港、新加坡等地。这里边儿也不乏大量的适合现代审美的优秀作品,夹杂其中源源不断地流向台湾岛及东南亚地区。

在传统玉雕里,人们常说“慢工出巧匠”,这句话放在这个高速运转且快速魔变的县城里,一个人一个礼拜就能做出一件一米左右的玉件大产品面前,的确有些苍白无力,速度,让这个产业快速崛起。本人就是来自这个地方,所以,在这个特殊寂静的新年里,难得空闲,翻一翻当年徽商浩浩荡荡进北京上货,却为何又中途神秘转道在这个少人知晓的地方。当然,时过境迁,这早已不再是什么商业秘密了,北京正南300公里,就是我的老家、河北辛集。


辛集玉雕发展起源


上世纪70年代,有着千年古城、皮草贸易重镇和书画之乡美誉”的河北省束鹿县(后改辛集市),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为国家创汇搞活地方经济,县二轻工业局整合了散落在民间的玉器作坊,聘请了解放前在京做过琢玉学徒的史贵良玉雕老艺人负责设计指导,选拔了具有绘画天赋、身怀绝技、极具潜力的优秀人才,诸如:负责设计的李中月,车间主任兼制作的史计普,专业工具维修的老师傅何洪刚,有着丰富开料经验的王玉俊、张立夲,技术精英耿玉芝、王占普、冯国战、刘建波、李茂、邢彦奇、张跃、冯建平、位书勇、于建英、贾敬辉、刘彩芬等,他们八仙过海,各自有神通。产品要做好,质量要保证,好相貌也要匹配好衣裳,光亮技师赵肖、边贵轻、张二珍、贺从焕,还有负责盒座包装配套的刘英民、王英品、王清计等。60余名中青年才俊,人才云集,可谓装备精良,蓄势待发。

厂长贾运学、副厂长张明会、办公室主任王岭、生产主管张子辰,业务联络刘建芳,后勤保障马力夯。大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在上级部门领导的感召下,信心满满,运筹帷幄。1974的春天,建国后的第一支玉雕团队“束鹿县工艺美术雕刻厂”,正式成立,扬帆起航。


辛集玉雕发展过程概述


在那个纯手工拉锯开料,脚踏木櫈(水櫈、旱櫈)捞沙子的年代,雕琢一件作品也是非常不易的事情,虽是精英团队,毕竟设备简陋,大多工序过多依赖手工,靠一口大锅捞沙切琢,一盏酒精灯烤紫胶粘接工具,耳朵上还夹着一支笔在制作中不停的描绘。制玉、不仅需要技艺娴熟,更需要坚持不懈的耐力,在一丝不苟一点一滴的精心琢磨后,第一批岫玉、紫晶、和田玉的器皿、花鸟花卉作品,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此时,心中的那份骄傲,早已喜上了眉梢。

为了加快进度、提升质量、丰富品种,76年至79年,厂方先后聘请了在当地书画界极具影响力的书画家张顺老师、宋建国老师来做设计。辛集玉雕,开始与画同缘,步入了人物、山子、器皿、花卉、走兽玉雕行业五大类的轨道。原材料的使用由开始的几种扩展到几十种,由中低端趋于中高端,有翡翠、和田羊脂玉、青玉、碧玉、青花玉等,青金、松石、珊瑚、芙蓉石、各色水晶、水胆玛瑙等也均为同类中的上品。所使用雕刻工具也有了大幅度改进,开始引用单相电机取代人工脚踏,后改三角带传动,使用金刚石钻石粉工具等。

人才的配备,成为了提升雕刻技艺的助推剂,浸润了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坚定了大家的信念。设计师的墨线与雕刻工具的碰撞,燃烧起了“激情的火焰”,大家每接一件活,都会在挑战中产生兴奋,当兴奋得到最后满意的效果时,又再度激发了探索的豪情,循环往复,凝陈出新,诸多满意的作品,陆续摆在了海外藏家的殿堂之上,满足了产供销对口单位“天津外贸”和后来的“河北外贸口岸”的部分吞吐需求,实现了为国家创汇,也盘活了地方经济。

80年代初(1980年),束鹿县工艺美术雕刻厂的玉雕作品参加了国家轻工部在河南省焦作市举办的全国第一次“百花奖”评比活动,白玉《提梁转心球》荣获一等奖;翡翠《信天游》、孔雀石《怀念人间》荣获二等奖,其中作品《怀念人间》出版在1980年《北京玉器图录》一书中。

荣誉的取得和效益的提升,使得工厂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人才引进”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尚方宝剑”和“通关法宝”,民间老艺人田计忠,美院学子马振全,技术精英张会茹、吕书菊、霍杏菊、王玉坤、王景若、陈巧捷、郭威、赵影、刘计昌、赵鹏儒、石丽亚、冯德成、刘云燕、赵冉,打磨光亮队伍里的杨建卫、张乐凤,玛瑙珠子优化刘云英,盒座车间的王会茹,维修保障王立华等等诸多老手新秀,与前期创业元老汇合,大家一起和衷共济,在80年代的十多年间里,相继凝聚且成绩斐然。

80年代中期(1986年县改市),原“束鹿县工艺美术雕刻厂”更名“辛集市工艺品厂”。新的发展机遇再次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时任技术厂长的宋建国老师,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巧妙设计精心组合,将小材料变成了大作品,其题材丰富,构图完美,疏密聚散,相得益彰。淑女君子、神仙罗汉、亭台楼阁、松风竹月等画面栩栩如生,山水人物相互交融令人耳目一新。博得了消费者赞誉的同时,也为企业效益提升建立了丰功伟绩。为了培养更多年轻新人接力,在宋建国老师的倡导下,由人物设计张顺老师、刘昌老师授课,开办了厂内玉雕学习班,对青年学生开展绘画基础训练,培养了玉雕人才60余人。同时在助推鼓励下,毕业于河北保定美院(校)的曹建长老师则以校办工厂的形式陆续培养了百余名之多的青年学生;辛集镇四街村委会在马春耕书记的主导下,也相继开办了玉器加工厂。

当时在河北省共有十四家玉器厂家,主要分部在三河、衡水、保定、涿州、霸县、武邑、冀县等地,闻名于玉雕业界的压丝传人杨广起“碧玉大碗”(北京玉器厂潘秉衡老艺人弟子)就出自河北冀县。那时候,辛集玉雕在全省规模不是最大,但玉雕作品在当时天津口岸六省一市中最具国画艺术特点,在技能、设计上也位列前茅。

辛集工艺品厂的发展与快速崛起,得益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时任厂领导的张明会厂长深深的明白人才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以信任、鼓励、支持、肯定、坚定不移地姿态,广纳贤才,集思广益,为企业谋求更好的发展,不断地拓宽着发展新思路。

辛集,这个千年文化古镇,得天独厚、书画人才济济,良好的人才待遇,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当年的书画秀才焦子生、范广聚、刘燕、周晓东等都先后在辛集市工艺品厂的发展历程中留有了他们的足迹,本人也在其中。

记得80年代初中期,为广州客户秘密制作的几套金镂玉衣,就出自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工艺品小厂里,其中一套被北京琉璃厂汲古阁收藏。还有一批日本进口的蓝色水胆玛瑙原石,设计雕琢了诸多敦煌飞天人物、《少司令》、《美女与狐狸》、《大海的女儿》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题材的精美中小摆件。现在回想起来依然爱不忍释,切切于心留恋惋惜,感叹时过境迁早已漂洋过海不知花落哪里。

值得一提的是,厂内负责人物设计的张顺老师,身材高大、英俊魁梧,却为人低调谦和,博学多才,他的书画作品大多被日本藏家垄断收藏,而在玉石设计上提笔作画,更是信手拈来。本人曾多次虔诚求教并临摹了不少其珍品原作,深感先生手笔非同寻常,奇人神才,今思忆往,由衷敬畏,深切缅怀。若非先生中年早逝,一定是艺海蛟龙……

《书画家张顺先生部分玉雕画稿》

80年代末(1988年),由宋建国老师率领的画家精英团队再度开办了辛集市东方工艺美术厂(集体企业隶属市联社),主要技术成员行政构成:宋建国(厂长)、邢彦奇(副厂长)、王占林(财会厂长)、穆新社(办公室主任)、张宝禄(车间主任)、焦子生(总设计)、高占旺(设计)、高雅琴(打磨光亮车间主任)、赵玉刚(盒座车间主任),本人时任(车间主任兼设计兼学员培训)。起步方式也非常简单,以走出去,请进来,先培训后生产的办厂理念,先是进故宫观摩写生,尔后三下扬州参观扬州玉器厂学习取经。举办绘画基础训练、泥塑基础训练、玉雕实操训练学习班,陆续培养了学生300余人,之后,徒弟带徒衍生千余人,为辛集玉雕后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90年代初,辛集玉雕蓬勃发展,“辛集市工艺品厂”和“辛集东方工艺美术厂”并驾齐驱,成为了当时的主力军,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工厂效益也异常超好。和田玉原产地新疆的玉石资源实行分配制,优先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国企大厂,象辛集这样的不知名小厂,也只能讨些残羹剩饭二三级玉料。尽管那样,我们依然赚的盆满钵满,产品主要通过天津外贸、北京外贸实现流通销售,南方扬州、上海、广州亦有部分流通。1992年,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南巡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日益渐暖,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人作坊快速兴起并逐步升级为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企业,民间流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步入辉煌,玉雕产品主要通过安徽蚌埠、福建中转出口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由于玉石材料主要选用东北岫玉、河南密玉、青海白玉、新疆玛纳斯碧玉、阿富汗玉等中低端玉材,低廉的价格为中间商让利了大幅度空间。还有少量较好的和田羊脂玉与缅甸高翠产品也价格适中,极大地刺激了产品的快速流通与产业发展。雕刻题材大多以山子、山子点景人物为主,花卉、走兽以及仿古题材也位列其中。产品开始由小变大,小则几公斤几十公斤,大则几吨,几十吨;产量由少变多,初始是客运发货,后因需求量大,改重型卡车专车专运,鼎盛时期每个月发货十几卡车次,为了定购到货源,客户不惜长期下榻宾馆耐心等候,提前下定金预约定货,采取加工、利润分成等多渠道合作模式。包括谈论价格,也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比如:一块钱就是一百,一百就是一万,几百就是几万。

90年代中期,国内大量内需再次拉动了辛集玉雕产业的发展,由安徽蚌埠、福建专线营销扩展到北京、上海、广州、河南、扬州、天津及全国各地。我的作品白玉《洗象图》早在1990年就捷足先登步入了北京外贸的大门,以三万六千元的价格,创下了同期新高。市场繁荣完善了辛集玉雕的产业发展,从业人数剧增千余众,经济增长带来了激烈的竞争,高薪厚利开始促使人才流动,辛集玉雕从业人员,也遍布了全国各个经济活跃地区。

直到21世纪初期,随着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经济放缓,辛集玉雕,逐步趋于理性向平稳过度。


辛集玉雕艺术特点及人文传承


辛集玉雕,在中国玉文化历史长河中年轻而有潜力,它不仅曾以快速量产和体型硕大在国内闻名遐迩,其作品风格在传承与弥新的碰撞中,风行独成,另辟蹊径。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经济圈规划版图里,溪流入海,被北京行业协会纳为京派玉雕的家庭成员,其作品风格继承了故宫明清山子雕的精髓,又彰显了自身的技艺特点,用收藏家们常说的一句话说,辛集玉雕,有明清老味儿,还不失新意。

辛集玉雕的领军人物宋建国大师,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玉石雕刻大师,更是写意绘画大师。在上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了“国画玉雕”新概念,以传统中国画写意玉雕意象空间透视理念,兼融儒道释三教文化思想,贯穿国学哲理,开创了北方玉器山子雕新格局。作品朴实无华,雄浑壮观,笔墨老辣,拙实胜巧,粗实胜弱,僻实胜俗。在经意而不经意的生命自觉中,超妙入神,骋徊与形而上境界的艺术实现。

而今,年逾七旬的宋建国大师,依然孜孜不倦,并开办北京玉器研究所,致力于传统道德文化审美、时代文化审美并驾齐驱,如何作用于玉石表现,展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为辛集玉雕和京派皇家玉雕山子的发展再树新课题,建时代黄埔、育百年新人。先生50余年精研玉艺,弟子桃李满天下。

辛集玉雕,人才辈出,诸如周晓东(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省大师)、魏振华、魏献峰(省大师)、高占旺(省大师)、程君华(高级技师)、孟颜雪、李云峰、李猛(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省大师)、郭巧云(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高级技师)、刘军成、赵铎(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省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耿丙辉(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于奎钦、冯耀宗(省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刘云燕、冯德成、魏建鹏(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高级技师)、刘小斗、杨建青、刘彦峰、田建宝(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省大师)、贾靖影、路艳彩、焦湘、李建军、赵尧、王永尊、宋岩(省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吴英存(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吴彦存、丁建辉、董智帅(省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张广田(省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程光远(中国玉石巧雕大师、高级技师)、王二辉(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曹猛(高级技师)、重祥策(省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等等一批又一批年轻一代的中流砥柱举不胜举,他们在传承中又培养接力了新的年轻后生,继往开来且源源不断……

本人,田健桥,精力充沛,个性使然,有一个想当画家的梦想(没有实现)。看着身边的老同学们都有了画家名头、画院院长、书法家、篆刻家、省政协文史委员什么的,各自得偿所愿自觉与有荣焉,释然改纸为石作画,安心做了一个小石匠。因师从宋建国大师审美思想同出一脉又不想同走一路,在吁吁喔喔的不断吆喝声中调整着方向,逐渐走向动物世界,“音频声呗”也慢慢与鸡鸣犬吠、猿啼马嘶、虎啸龙吟等大自然的声音相和。偶尔弄支笔胡乱涂鸦放出一些歪理拙词自娱自乐。在忙忙碌碌的学习中最好的成绩是混了个国大师称号,不觉惭愧反为动力!恰如肩上的担子又多了一份责任。人各有志,都年过半百了,老牛已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仍要笃学精进,才不枉那曾经走过的路。

辛集玉雕往事,只是轻微翻一翻,最难忘的还是那些手把手教过我、帮助过我的师傅们,诸如邢彦奇(省大师)、焦子生(省大师、书画家)、王占普(素活车间主任)、冯建平(副厂长)、冯国战(车间主任)、刘建波(省大师)、耿玉芝、赵影、赵肖、张乐凤、赵建卫等等师傅们,还有我们的行政厂长张明会先生以及办公室的领导们,怕是你们中间有的都已当上太爷太奶了吧?在往日的记忆里你们那和蔼秀丽且含蓄包容的馨心身影,多年来一直在我心里珍藏着,眼前晃悠着,是那样的高大!

2020年2月13日于京华

田健桥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网址来源:特殊时期、难得空闲,翻一翻辛集玉雕的发展起源  https://mp.weixin.qq.com/s/AOSHyxkhK-C6lugBOPeH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