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馆藏作品:王希伟《老子出关》25×14 cm
王希伟擅长人物、山水以及大型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史记》记载“老子出关”,说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后汉书》提出了“老子化胡说”,认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并且后来成了佛,这都给后人留下了谜团。作品《老子出关》刻画的是老子手缕胡须,清气扑面,沉静如水,仿若神仙一般,骑着青牛由书童牵引向西前行。前方有小桥流水、崇山峻岭,远处有雄鹰驻足于树头,半月腰处是亭台楼阁,蜿蜒崎岖的山路看不到尽头,立意深远。构图上层次分明,利用厚雕手法将近、中、远景分开,体现出传统山水画中的空间关系,使得内容极为丰富。
馆藏作品:李博生《南海潮》46×28×10 cm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经过人工雕琢,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与魅力。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技艺之一,中国从原始社会即开始治玉,集良材,聚巧工,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历史上,王室贵族阶层的需求促使玉雕工艺不断发展,日趋成熟。在漫长的工艺发展历程中,玉雕在明清时期开始形成了固定的流派,即“南玉”和“北玉”。南玉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玉以北京为中心。
馆藏作品:崔奇铭《持莲观音》37×20 cm
崔奇铭玉雕作品具有典型的北派风格。作品《持莲观音》简洁大气,创作风格为传统佛教题材,用佛教七宝中的砗磲为原材料,砗磲是深海贝类之最大者,内壳为白色,外壳呈黄褐色,崔奇铭利用俏色手法巧妙的将砗磲上的不同颜色琢成不同图案和纹饰。整体线条流畅自然,莹润饱满。观音端坐,右手持莲,慈眉善目,神态安详。观音与身旁莲花呼应,左右并不对称,增加了韵律感。底座采用硬木雕刻,方正规矩,与作品构成色彩冲击,更加突出持莲观音的圣洁。
馆藏作品:蔚长海《白玉蕃作炉》16×12 cm
从古至今国人爱玉,以玉比德,以德养玉,以玉德规范君子的德行,因此中国也被称为“玉之国”。白玉又称“中国玉”。此件《白玉蕃作炉》玉质莹润,缜密光泽,洁净细腻。凸雕西潘连花蕾、透雕蕉叶衔环纽盖,两侧雕饰西潘连花蕾、如意祥云衔环和对称挺拔而上的蕉叶,三足雕蕉叶稳重、端庄,瓶身素面朴拙,丰满圆润。作品整体新颖独特,器型挺拔,亭亭玉立,雕工精湛,线条流畅,抛光细腻。此炉具有痕都斯坦玉器的工艺特征,并融入典型的伊斯兰灿烂华丽的装饰风格,使之尤为精美典雅。寓意盛世太平,吉祥如意。
北京玉雕又称“北京玉器”,是流传于北京市的一种玉石雕刻技艺。它兴起于元代,始祖为全真道士丘处机。明代宫廷御用监下设玉作,汇集全国治玉良师,北京的宫廷玉雕业由此出现兴盛局面。清代北京风行玩玉,琢玉工艺达到历史高峰。1911年以后,北京民间玉雕业日渐兴旺,出现了潘秉衡、刘德盈、何荣、王树森等才华出众、绝艺惊人的著名艺匠,将北京玉雕带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馆藏作品:冯道明《文房用具》一组笔洗17cm ;臂隔14.5cm;笔架10 cm
在中国古代,玉是君子风范的象征。《文房用具》采用上好黄玉,设计成一套三件的文房用具。“笔洗”以古松为依托,上方采用如意造型,寓意常情如意。“臂搁”设计成毛竹的造型,丰满圆润,寓意君子气节。“笔架”则雕刻了一簇梅花。整组作品的松、竹、梅寓意岁寒三友。此作品表现了青松的坚毅不拔,翠竹的挺拔多姿以及冬梅的傲雪报春。它们在岁寒中同生,被中国文人所敬慕。整组玉器作品构思巧妙工艺精湛,设计独特。
馆藏作品:田健桥《守旺》13×24×13cm
《守旺》为其代表作之一,在设计制作上以奇妙的构思创意,赋予作品以灵魂,具有现代设计感。作品将犬的忠诚与犬吠诠释为“守”和“旺”,憨态可掬的沙皮犬趴在百宝箱上,警惕注视周边的动静。以写实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犬毛光滑,乌黑发亮,采取的是“拉毛”技艺雕刻;眼睛以虎睛石镶嵌而成,圆圆溜溜的像两颗黄珍珠;脸上的皮一层层垂下来,萌懵可爱;身上肌肉紧实健硕;爪子尖尖,前腿绷,后腿蹬,加上粗短上翘的尾巴,无不显示出它蓄积的力量,作品把质感与材质的关系处理得精妙至极。
北京玉雕源远流长,技艺精湛,雄浑大气,庄重规范,以大件和摆件为主,在人物、山子、器皿、花卉等品种上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艺,更以玛瑙俏色见长。材料多样,题材广博,具有宫廷艺术特色和皇家风范。北京玉雕素有“工精料实”的美誉,它继承宫廷玉作的技艺传统,用料讲究,制作精美,种类齐全,能生产器皿、人物、花卉、鸟兽、盆景、首饰等多种制品。旧时玉雕兴盛时,大师们拾掇精致,頫收沉厚,多少人文巧思,眷留在了各种御制、御用玉器之中。
馆藏作品:宋世义《仙山琼阁》20×15×3 cm
宋世义作品题材广泛,从巨制到小件,从浮雕到圆雕,从风景到人物,从传统到现代,无不涉足,其作品多俏丽多彩、珍奇多姿。《仙山琼阁》为翡翠摆件。作品描绘了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作品充分考虑到翡翠的天然纹理,把握每一处细微的色彩变化,青翠的山林、白云围绕的仙阁,夕阳映照的天空,把仙山琼阁刻画的惟妙惟肖,体感强烈、格调高雅、造型优美,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馆藏作品:宋建国《天地太行》12×15cm
《天地太行》采用和田红皮籽料雕刻,其色泽温润,颜色分布深浅不一,过渡自然。该作品立意 “太行金秋,今古太行”,运用刀砣雕法创作,吸收了北派朴实、浑厚、端庄而稳重的制玉理念,同时又有立体国画的风情逸韵。太行是中原大地神圣之山,千古以来孕育出了无数名人经典,太行代表天地精神,突显朴实的中华儿女情怀。其籽料形色质地代表成功收获的金秋,作品中层峦叠嶂的的山脉、伫立远处的亭台阁榭、悠然自得的人物与动物创造出天人合一,和谐相生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既写真、又写意,壮丽巍峨的太行山。
京作玉器造型浑厚、端庄典雅,装饰精巧细腻、明丽质朴。整体圆雕和浮雕的作品较多,图纹工艺亦比较复杂,往往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悠然洒脱、落落大方的京城风貌。无论从制作流程、器物造型还是构思设计,处处体现出高贵典雅的皇家风范和淳朴洒脱的北国气质。尤其是动物形圆雕,无论是兽类,还是禽类,大都丰满圆润,刻划的敦实健壮。
馆藏作品:杨世昌《翡翠白菜》15.5×13.5×11 cm
《翡翠白菜》细腻精致,自然翻卷的菜叶竞相舒展,冰肌玉洁,青翠欲滴。其菜茎紧密相裹,菜叶疏松玲珑,纹理似天然形成。在设计风格上,充分体现了“乾隆工”与“京师造办”中于恢宏大气之外细腻精致的另一面,形象逼真,意境美妙。
馆藏作品:郭石林《唯我独尊》17.5×9×4 cm
郭石林创作的玉雕作品,佛教题材很多。翡翠《唯我独尊》创作源于佛祖出生的故事。有佛经称:佛祖降生后,即向东西南北各行七步,并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同时作大狮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顿时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唯我独尊》呈现出龙腾水涌、惊天动地的场景,佛祖神泉涤尘、天风驱雾、脱颖而出。同时龙的威猛与佛祖的新生形成强大的张力结构,极具强烈的震撼力。以莲花浮动的禅意佛境和佛祖指天点地的神秘力量,诠释了佛教极其壮观的生命形式。作品在佛像塑造中独树一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领悟,体验到佛教的特殊魅力,仿佛谛听到遥远的“西天梵音”,唤醒生命内层的灵性。
中国人一直把玉器看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古时的有钱人常随身佩带玉器。于是,一大批玉器艺人便云集在北京崇文门花市一带,北京就成为中国的玉器中心。
馆藏作品:袁广如《九九归一》22.5×18 cm
袁广如擅长瑞兽和花鸟的圆雕与浮雕。本作品《九九归一》采用质地细腻、油润光滑的上等新疆墨玉精琢而成,巧妙运用玉料上的色差,雕琢出九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神龟。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中有九九归一、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之说,象征着长寿、吉祥、平安等的寓意。大龟与小龟的组合增添了作品另一种亲情的元素,使得欣赏者可以融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
馆藏作品:袁广如《蝉鸣》18×15×10 cm
袁广如擅长瑞兽和花鸟的圆雕与浮雕。作品《传承守业》采用墨玉精琢而成。作者利用原材料上的色差,巧雕出青蛙和荷叶的图案与纹路,浑然天成、栩栩如生,“蜻听荷语点秋波,蛙坐莲盘呈佛意”,青蛙卧莲,听取蛙声一片,仿佛雨入心田般的参悟。作品寓意纯洁雅淡、相亲祥和、好合和鸣之意。青蛙卧于荷叶之上又有传承守业的美好寓意。
北京玉雕技艺包括相料、清料、开料、设计、磨活、抛光等多个环节,造型雄浑厚重、端庄典雅,装饰精巧细腻、明丽质朴,体现着高超的工艺水平。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状、色泽、质地、纹理和透明度,创作出许多巧夺天工、妙趣天成的珍品。玉器制作的工艺过程,概括为“议、绘、琢、光”几个阶段。表现手法有:圆雕、浮雕、镂雕、线雕等。北京玉雕品类繁多,计有:器皿、人物、花卉、鸟兽、盆景、首饰等。玉雕材料千变万化,有句话叫做量料取材、因材施艺。首先相料,和玉石对话,看它什么颜色、质地、形状,然后构思、画稿,雕刻的过程中还在不断修改,根据材料的变化进行思路调整。每一件玉雕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件优秀的玉雕应该能传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只看材料的贵贱。
馆藏作品:张铁成《北京奥运会“金、银、铜”奖牌》直径7cm, 厚度0.6 cm
张铁成为印玺制作技艺传承人,为传承、发展中国古老玉雕礼玉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为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而设计创作了奥运奖牌,分金、银、铜三枚。作品取自古代礼玉“六端”中玉璧的造型,由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组合而成,采用金牌白玉,银牌青白玉,铜牌青玉的搭配方案,喻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玉良缘”。这突破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奖牌设计单一材质的传统,以玉化解了金属的冰冷感,注入了强烈的中国文化的符号,用温润的色泽传达了祝福。张铁成经过无数次试验,制作的奥运奖牌玉环不仅能与金属严丝合缝,而且还经受住了高处跌落的考验,是现代工艺技术与文化传承的完美结合。
馆藏作品:柳朝国《白玉薄胎壶》高10 cm
柳朝国擅长器皿造型的设计制作,其作品为北派玉雕的宫廷艺术风格。因其对器皿独特的设计及高超的制做技艺,现已成为北派玉雕行业的领军人物,具有较高的声望。《白玉薄胎壶》为柳朝国代表作,采用其独创的薄胎技法掏空制作,玉壶壁厚三毫米,在自然光下,将手指贴于内壁,手纹清析可见。玉壶造型线条流畅,收放自如,与瓶身纹饰浑然一体,壶壁上雕刻有如意纹、番草纹,寓意吉祥。此壶造型饱满、端庄富丽、晶莹剔透,是一件集实用与观赏为一体的佳作。
馆藏作品:杨根连《华夏天香流转乾坤》重量:27.9克 扳指尺寸:外径:3.2cm 内径:2.4cm 高:2.9 cm
《华夏天香流转乾坤》玉扳指,其内大有乾坤。看似只有一层,实则两层。扳指外圈、内圈皆可旋转。内圈、外圈严丝合缝,构思巧妙,工艺精绝。扳指外圈面以金丝镶嵌绽放的牡丹,取吉祥富贵、繁荣昌盛之意。配以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诗“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诗情画意,独领群芳。随着扳指的把玩流转,体味国色牡丹在指尖静静流动之感,动静相宜,金玉交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资金短缺、人才断档,北京玉雕的特色品种和技艺不断流失,抢救保护刻不容缓。在多方努力下,现今的玉雕大师传承以前大师精湛工艺,协调人文,以追求写实、求真的艺术精神,让皇家宮廷玉器的磅礴气势再度呈现。
馆藏作品:王耀堂《顺风耳》36×14×8 cm
王耀堂的创作,题材广泛,构思巧妙,造型生动,手法新颖,常采用圆雕、深浅浮雕及浅刻等多种表现手法,运用装饰、夸张、变形等抽象处理,使作品极富艺术生命力。他的玛瑙俏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耀堂大师潜心钻研玉雕技艺,尤其擅长玉雕人物的设计制作,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构思新颖、俏色巧用,人物造型优美、传神,结构严谨,艺术手段多样,处理手法多变,在创作中利用圆雕、浮雕、线描等手法,装饰、夸张、变形的抽象处理,既用了玉料的自然形状,又突出了玉料的珍贵与质美。
馆藏作品:高祥《翡翠花卉瓶》30×18×10cm
馆藏作品:姜文斌《如意寿星》18.5×13×15 cm
《如意寿星》 为翡翠摆件,作者充分利用翡翠材质变化特点将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翠绿部分设计为苍劲茂密的虬松,祥云飘渺。寿星手持如意,须眉皓然,长髯飘逸,笑口常开,神态慈祥。整个作品布局合理,创意超俗,设计绝妙,工艺精湛,大气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