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又名"彩灯”、“灯笼”。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
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从史料及民俗传说上看,汉明帝永平年间,由于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所以元宵节也称为灯节。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五彩缤纷。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鱼虫花卉的题材制作。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丽细条制成,鲜艳夺目。
泉州花灯内容,以山水风景、历史人物、飞禽走兽、亭台楼阁为主。类别主要有走马灯、莲花灯、宝莲灯等。最具泉州特色的是“无骨灯”和“料丝灯”。其中“无骨灯”为泉州独创,直接用硬纸连接而成,与一般灯用竹子做骨架的做法不同。而“料丝灯”则八面通透,采取镂空的做法,点起灯后整灯通透。
馆藏作品:吴祖赞《刻纸花灯》高100cm
泉州花灯始于唐朝,盛于宋代。明人谢肇就曾感叹“天下上元,花灼之盛,无逾闽中”,花灼指的就是花灯。刻纸花灯是闽南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为泉州独创的花灯,它历史悠久,蕴含丰厚,绚丽多姿。它的制作工艺历经千年传承,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特色,还在造型设计、材料选择和扎制技巧上有所创新,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极富工艺美术价值。《刻纸花灯》是把构思好的灯形分解成若干几何块面图形,用画尺把这些图形勾划在纸板上,剪裁后将图案纹样描绘在纸板上,用刻刀精心雕刻镂空,留下图案纹样。制作花灯,刀功是关键,下刀极为考究,细微之处犹如毛发。当所有几何板块的图案刻完后,待着色上油,便用粘胶拼装成灯,挂上丝穗,便成刻纸花灯。该花灯仿造足球五边形的元素,花灯的整体支架和每个块面都用五边形组成,共分为十个块面,每个面都吸收了古典图案纹样,精湛刻纸装饰光彩夺目,高贵典雅,充满浓浓的年味。
“各个地方的彩灯都是有骨架、绸布、纸等元素,但佛山的彩灯除了造型比较独特、美观之外,还会用剪纸来装饰。做完一盏灯,将剪纸贴上去,就会显得金碧辉煌、更加靓丽。”杨玉榕大师说。设计草图、扎作骨架、扪绸布、上色、装饰……佛山彩灯制作工序繁杂。在所用材料上,也是十分广泛,除了竹篾、铁丝、丝绸、色纸等,墨鱼骨、瓜子、鱼鳞、灯芯草、刨花等也可以作为材料。
馆藏作品:杨玉榕 《花好月圆》33×33×75cm
墨鱼骨灯,采用墨鱼骨头精制而成。墨鱼骨需要经过约15天漂洗,每天上、下午各换水一次,经过冲洗去除异味,把墨鱼骨一侧的硬壳用凿刀铲除后立马晾干,为雕刻作准备。墨鱼骨中间厚,两边薄,骨质非常轻脆,需要雕刻图案的墨鱼骨要磨成平面后再精雕细琢,雕刻过程中稍有不小心就会破损,雕好的图案须经过漂白再清洗,以便颜色统一。
《花好月圆》由多个面组成,每个面需要雕刻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为此构思灯样并扎作灯囊(骨架)。这盏墨鱼骨灯用了近百件墨鱼骨拼接完成,表面泛有象牙光泽,点亮灯后更显玲珑浮凸,晶莹剔透。共雕140件大小不同的图案构件,有凤凰、牡丹和梅花,寓意富贵吉祥、事事如意。
吉庆欢乐的氛围,民族文化的聚合,群体意识的凝集,一盏盏的灯除了像是黑夜里的小萤火虫,不同的造型也诉说着提灯人在节日的愿望。可爱的动漫人物和奇幻的神兽……等是现代文化的新造型,而传统的十二生肖则配合年节作替换,不断出现许多现代较喜爱的新造型深得人们的喜爱。
馆藏作品:吴球《宫灯》 高55cm
吴球创作的灯色用料奇妙,很普通的材料,如瓜子、红豆,灯芯、稻草、鱼鳞、簿纸片等,这些价廉的材料经过他的巧妙构思和运用,便能变化为别致的、精巧的,典雅美观的灯色,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宫灯》是用竹子和木头拼接制作而成。制灯的纸簿如轻纱,在灯纸上用绣花针一针针刺上花卉图案,在灯光映照下,显得玲珑透剔;最奇妙的是他的针口灯画能表现出花卉的色彩深浅与浓淡,有如水墨画一样线条柔轻、粗细疏密有序,富有动感。他的灯色制作,无论是“针刺灯色灯”、“灯芯秋色灯”,还是“大型彩走马灯”、“三角彩灯”、“瓜子秋色灯”及“鱼乐走马灯”等,都为人赞不绝口。
传统纸灯笼制作流程简述:
纸灯笼比较简单的形状是立方体或圆柱体,最好选用可以弯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衔接的地方用细线绑紧。如果不好找,细长条状的硬纸板和烧烤用的竹签也可以,结实程度和柔韧性会有所欠缺,但摆在室内也是很不错的装潢。
1、选材
⑴将竹子加热半小时,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但不得过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暴晒。
⑵刨皮裁度:刨去粗糙的表皮,裁取竹条所需的长度,以灯笼大小而定。
2、扎骨架
以交叉方式编织完成灯架,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
3、制作灯身
将宣纸裁成符合灯笼骨架的长宽,然后自行设计图案。书法、绘画、剪纸,都可以在灯笼上一展风采。糊好后,还可以用窄条的仿绫纸上下镶边,看起来更为雅致,像古式的宫灯。或用一张薄纸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样,再将这张薄纸和深红色宣纸重叠在一起,用单刃刀片将字迹挖掉。拿掉薄纸,红宣纸上就出现了镂空的字迹。用白色宣纸做灯身,红宣纸糊在里面,使烛光或灯光从镂空处映射出来。
4、制作光源
在灯笼里点一根普通蜡烛或者使用灯管。
5、裱糊
先将稀释的糨糊,均匀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裱糊棉纱布,即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再用刷子沾糨糊刷平,最后再粘贴二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如没有单光纸,细棉纸亦可。)注意,刷平糨糊的刷子必须干净,裱糊的纸也必须糊得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
6、晾干
将灯笼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7、彩绘
⑴彩绘或剪贴:以个人所需图案彩绘或剪贴,如人物、八仙、花鸟、仕女等。
⑵书写文字:彩绘后,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等文字、图案完全干后,灯笼就大功告成。
时至今日,物资丰富、科技发达,灯笼里不再摆放危险易燃的蜡烛,各式现代科技下的彩灯也走上了元宵灯会舞台,令人目眩的彩灯比比皆是,人们也都习惯了奇灯异彩的展会,不再以惊异的目光注视美丽的花灯,但闹花灯依旧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亲切的娱乐文化,而有灯会的春节和闹花灯的元宵,始终是我们中国人最亲切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