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雕塑工艺篇 曲阳雕塑
时间:2019-12-02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1847 【文博动态】

曲阳历史悠久,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其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元,现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千百年来,雕刻技艺在曲阳大地衍延相传,一代代石雕艺人们用手中的铁锤和钢钎打造出无数的雕刻精品,用精美的石头谱写着雕刻文化的绚丽乐章。

馆藏作品:王树昌《观音》25x52x20cm

曲阳石雕,中国民间雕刻艺术,是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的代表。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据《曲阳县志》记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位于曲阳城南的黄山,盛产汉白玉大理石,洁白无瑕,经久耐磨,是雕刻的上等石料。早在汉代,曲阳一带的石雕艺人就用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石果、碑文、龙凤、雄狮、观音、佛像等各种工艺品。相传在西汉时期,刘秀被王莽追杀到曲阳县王台北村南的山上,躲藏在草丛里。王莽放火烧山,想把刘秀烧死。刘秀的狗把周围的草弄湿了,制止了烈火的蔓延,从而使刘秀得救,但狗却累死了。后来刘秀打败了王莽,找了当地石雕艺人,为狗建塔,以表昔日救命之恩。到了唐、宋时期,曲阳石雕逐渐发展,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阳石雕艺人杨琼因雕技精湛,被任命为总管。据记载,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由杨琼设计监造的。及至清朝,就有了“天下咸称曲阳石雕”的盛名。曲阳石雕有秀美雅致的效果,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以及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名胜古迹,古今人物等上百种传统作品。

馆藏作品:刘同保《蒙山老寿星》 23×27×13cm 

刘同保以雕刻人物为主,不断挑战世界巨型雕塑难题,先后完成众多大型艺术工程任务。此作品为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收录作品《蒙山老寿星》的浓缩版,采用曲阳的汉白玉雕刻,石质具有洁白晶莹、纯净细腻、经久耐磨等特点,既易雕刻,又耐风化,色泽也能长久不变。作品中寿星形象憨态可掬,脑门硕大无比,白须飘逸,一手拄鸠杖,一手托仙桃,慈眉善目,笑逐颜开,给人们带来平和、轻松之感,也寓意着长寿安康。

馆藏作品:王树昌《童叟乐》60x34x23cm 

作品《童叟乐》采用质地洁白晶莹的汉白玉大理石进行雕刻,描绘出了一个温馨的生活场景,其造型逼真,是大师对生活的完美写照,体现大师对和谐生活的人生感悟。作品中人物神态形象生动。老人面部和善慈祥,衣衫纹饰流畅洒脱,执扇举壶侧耳倾听,享天伦之乐。小孩跪坐细语,像在说悄悄话,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突出了老与小的亲密无间,老人与小孩虽然年龄跨越大,但在精神交流上无代沟,体现祖孙两代其乐融融,引发观赏者对作品内在思想的思考,带来妙不可言的意境。年龄的对比增加了观赏者对作品所蕴含的思想的理解,提升了作品内涵的意境。

在曲阳,说到石雕必然会提起三个人。元代杨琼的“一狮一鼎”作为贡品得到元世祖的高度赞赏,称“此绝艺也”;清末刘普治的《仙鹤》《千枝梅》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自此“天下咸称曲阳石雕”;到了现代,古老的石雕技艺在刘东元手里焕发了新的活力,其弟子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继承了传统技法,并用锤子、钎子谱写了石雕艺术的新篇章。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三人虽同出一门,却走出了不同的艺术道路,卢进桥将石雕、牙雕、玉雕、木雕技法融为一体,独创出剥荒、定型、雕琢、磨光、打亮相结合的镂雕技法。甄彦苍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洋雕刻技法,开创了曲阳石雕的西洋流派。安荣杰发明并运用“安氏放大法”,将“哼哈二将”、广东三水卧佛、山东蒙山老寿星像等巨雕工程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因此,现在曲阳各式各样的石雕争奇斗艳、琳琅满目。


馆藏作品:刘同保《观音胸像》 40cm * 28cm * 16cm

随着曲阳雕刻材质从大理石、玉石到木质、象牙、青铜、不锈钢等的扩展,其雕刻技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造型门类,技法不一而足。现在雕刻的题材相当广泛,既有传统的仿古建筑饰品,又有现代人物雕像;既有园林雕塑,又有家庭装饰;既有飞禽走兽,又有游鱼花卉;既有上百米的巨作,又有长不盈寸的精品。曲阳县以"雕刻之乡"的美称享誉海内外。曲阳石雕的传统工艺是利用开脸特技法,在石料上画出大概轮廓,先雕鼻子,再从头到脚依次雕刻,做到"内外有度,比例协调"。而现代工艺则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依靠科技力量(电动工具),运用圆雕、浮雕、线雕技法,将解剖学、美学融为一体,所雕作品既有高贵华美的传统特点,又有新颖明快的时代精神。

馆藏作品:卢进桥《观音像》 大105*39cm   中72*23cm  小59*18cm

三尊《观音像》为木雕作品,卢大师运用了牙雕的玲珑手法,让人物的飘带、罗裙飘离主体,回旋转折进行部位的连接,易断处让飘带穿越其间进行加固。雕刻配饰、服饰纹样时,糅进了更加细腻的手法,再经精细逼真的手法全面处理后,形象典雅高洁,生动细致。三尊观音像气质淡雅、面容祥和、形态从容,而又各具特色,动作迥异,整幅作品富有诗情禅意。

馆藏作品:刘红立 《苏轼》 长 59cm  高74cm  厚25cm

《刘备》  长68cm   高70cm   厚33cm

《魏夫人》 长150cm  高80cm    厚29cm

刘红立自幼在雕刻世家的环境中成长,酷爱石雕艺术。16岁便拜师学艺,师从曲阳著名雕塑家,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北京十大建筑重要工程的王二生、王同锁叔侄,尽得雕刻技艺的精髓。多年来,刘红立致力于雕刻艺术的探索与追求,不拘泥于传统技法,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和技术创新,在石雕的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线雕等技艺上遵循传统师承古法,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他塑造的《刘备》《魏夫人》《苏轼》系列的名人形象的雕塑作品以现代卓越超然的表现手法,以线之绘画性、简约性,缔造了传统的厚度及现实的强度。刘备儒雅尊贵、气态沉凝,魏夫人温婉贤淑、妙笔生花,苏轼豪迈奔放、神绪飞扬,这些都被引向了塑像的具体形貌、举手投足之间。石雕造型大气、洒脱,不拘泥于琐碎的刻画,技法连贯潇洒,形体转折顿挫流劲,一气呵成,更有着旋律激荡的美感。刘红立以高远的艺术眼界,将传统精华与磅礴的写实风格立于艺术的星宿中,创造出了反应时代、历史、古典与现代同在的传奇作品,展现出浓烈的东方色彩。

曲阳雕刻艺人参加过全国各地的烈士陵园、纪念碑等工程建设,为壮大雕刻事业和传承民族瑰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悉,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下部展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画卷的八幅浮雕,就是河北省曲阳县石雕艺人的杰作。

自雕刻始祖黄石公起,曲阳的锤钎击石之声就从未断过,古老的技艺代代相传。这一锤,便是千年。誓做雕塑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让雕塑艺术走进大众视野,融入生活。这是众多曲阳石匠们的追求。

馆藏作品:王树昌《弥勒佛》33×30×23cm

作者师承卢进桥大师,能够灵活运用圆雕、镂雕、浮雕等艺术手法,使作品气韵生动,富有艺术张力,是曲阳石雕艺术承上启下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作品《弥勒佛》采用质地洁白晶莹的汉白玉大理石雕刻,取材佛教人物大肚弥勒佛,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佛教人物。主题人物随意盘坐,长耳垂肩、弯眉笑眼,面相丰润饱满,笑口常开、憨态可掬,形象化地表现了大乘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其手持元宝更是招财纳福的象征。使男女老少见到佛像时能被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故有对联形容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馆藏作品:刘同保《孔子》 49cm * 21cm * 1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