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雕刻是以红木材料为载体进行雕刻创作的艺术,主要表现为红木家具雕刻、立体圆雕艺术品,以造型优美凝练、表里如一、做工精细、磨漆光滑、气韵生动、玲珑静雅、文化厚重而著称。红木雕刻艺术在长期实践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清秀雅致、线条明晰、纹饰精美、丰富细腻的独特风格,其技艺手法几百年来以世代相传或师徒传授的形式沿袭下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完善。
馆藏作品:钟锦德《禅心》 尺寸24×10.8×11.2cm
屏风《祥云飞燕屏》80×2×28cm
底座《明式书卷几》41.7×18×6cm
钟锦德师从苏州市香山民间雕刻家李兴根,专攻紫檀木,红木雕刻,明式红木家具设计与制作三十余年,作品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承古创新,锲而不舍。 木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佛教主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品紫檀雕刻《禅心》以佛手托莲花的艺术透型,简洁而又庄重,突出表现了莲花在佛门中清静、无染、自在、解脱之义 《禅心》供奉于明式书卷几上,后置《祥云飞雁屏》为对折栅栏式木雕屏风,意在祥云飘渺间追求禅中觉悟的高尚境界。
雕刻工具是雕刻家从事创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侣。在红木雕刻的工艺制作过程中,雕刻工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人巧莫如家什妙”,“三分手艺七分家什”。看一个人的手艺如何,只需观察一下他的工具便能知晓,好的雕刻者会根据需求自己制作一套得心应手的雕刻工具。在红木雕刻创作中,工具齐备,会磨会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使行刀运凿洗练洒脱、清晰流畅,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雕刻工具根据各种图案的雕刻需求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平口刀、圆口刀、三角刀、斜口刀、刮刀、锉刀、弓锯等。此外,每种类型按口刃的大小又分不同的规格。一般来说,每完成一件红木作品,大约要使用到上百件的刀具。
馆藏作品:黄福华《如意》53×18×18cm
一件优秀红木雕刻作品的问世,需要以下几个步骤:设计构思、设计图纸、雕塑、雕刻打坯、修光、刮磨、上漆等。在制作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力求全面体现红木雕刻古朴典雅的外在形式和深厚沉重的文化内涵。在构思、设计、雕塑完成后,打坯之前先要“相木”,通过揣摩推敲,从大处着眼,确定基本结构、比例和特征,注意眼、手、凿、锤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凿与锤根据造型的变化而有轻重、徐疾、俯仰、倾侧、往返、整碎的雕刻方法,讲究厚料宜重,去薄面宜轻,细部宜徐,粗部宜疾,左右侧宜倾侧,上下部宜俯仰,运刀于直木纹时宜整刀,横木纹时宜碎刀,顺木纹时宜往刀,逆木纹时宜返刀,是红术雕刻时必须掌握的技艺。打坯讲眼力,修光求刀法。打坯时要反复揣摩,修光时要精湛的刀法。刀过之处,神情毕肖。修光的基本运刀方法有切、削、剜、推、卷、铲、挑、剔等,完全依靠臂、腕、手、指的力。运刀讲究断面用切、斜面用削、凹面用剜、平面用推、圆陷用卷、平底用铲、狭沟用挑,缝隙用剔。关键是执刀要稳,用力要均,运转要顺,回转要匀,要对各种刀性成竹于胸,直线与平面用扁刀,弧线与四凸用圆刀,边角细缝用斜刀,单线花纹用菱刀,深外使用曲柄刀。
馆藏作品:包天伟《竹林七贤》桌78×216×86cm椅89×72×50cm
红木文化历史洲远。从巅峰时代的明朝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五百年,红木和文学、绘画一样。在供人欣赏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陶冶人们的性情,是一种美的艺术 该作品原材料即为酸枝木。《竹贤长茶桌连椅》不仅在设计上巧妙非凡,更将含灵深耐的文人情怀通过桌椅这个再普遍不过的具象的东药有机呈现,赋予了其深刻的寓意。 清新和简而至极的大雅。张扬着极大的感染力。承载了无限的附加值 。作品灵感源于“竹林七贤”,洒型简约,风骨高雅。矮老灵巧、让人联想到纤长的竹子,因而取名为“竹贤”。
多年之前,许多人不但忽视了红木雕刻艺,认为它只是一般工匠的一般技艺,很少去注意和研究它的工艺及其审美价值,更没有把它作为传统艺术品的一部分。现今各种雕刻工艺美术品和高档红木家具,运用传统工艺,造型别致,制作考究、精良。红木雕刻精品已走向国际市场。
历史上红木雕刻工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手工艺, 工匠以技艺谋生,各种技艺为家庭或家族专有,传承收徒有各种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师徒关系。如徒弟学艺先要请客拜师, 并举行一定的仪式, 然后才开始学徒生涯,而师傅并不马上授艺,学徒必须先干些杂活,而技艺的真正传授往往需要在师徒间有了相当的信任感后才会开始,所以一些不太 “灵活”的徒弟,甚至在学完三年满师时,还不知道红木制品是怎么回事。满师时往往也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徒弟以各种食品谢师,而师傅以做红木雕刻的各种工具相赠,这种仪式结束,便意味着徒弟可以独立操作了,这种谢师形式不仅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尊师爱徒的优良传统,而且也表达了师傅对徒弟的殷切期望。
从早期掌握红木雕的工匠的生存环境看,他们既是设计者、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在他们设计制作的红木雕刻作品中潜移默化地融合了创作者的感情,展示了温馨的人情味和朴素自然的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