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皮影篇 关中皮影
时间:2019-11-20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2364 【文博动态】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传统民间戏曲形式。根据历史记载显示:期初的影偶不是皮制而是使用“素纸雕镞”,所以历史上则称为“影戏”。

馆藏作品:李占文《殷洪》130×65cm

李占文皮影创作功力深厚,刀法犀利多变,人物造型洗练,善于运用夸张的装饰手法,敷色明快醒目,刻工缜密精巧。对陕西皮影的发展和风格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民间流传影戏伊始之说众说纷纭,湖北民间流传的说法:影戏起源于楚汉相争之时,楚兵的事情。陕西民间相传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抱幼小的太子在窗前玩耍,太子哭闹时,宫妃巧剪桐叶作人形,映在窗纱表演,以博太子的欢笑,自此而引起影戏的出现。民间的歌谣唱到:“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人百姓家。”还有周代说、唐代说、五代说和大量的民间传说等。

馆藏作品:汪天稳 《穆桂英战番将》 120×60cm

此作品以戏曲《穆桂英大战洪州》为蓝本,以陕西传统皮影人物造型为基础,生动地描绘了女将穆桂英大战番将时的场景。作品材质选用上等关中黄牛皮,经过手工制皮、雕刻和上色等24道工序制作而成。


影和戏是皮影戏构成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 “影”有手影、纸影、皮影(包括牛皮、驴皮、羊皮)、塑料影等,而关中皮影都是牛皮制成的。关中皮影的上乘雕刻作品,无论是原料皮质的选用、雕刻工艺的完善、雕镂手法的精湛、雕饰技巧的高超、绘色效果的精美,还是整体性的艺术效果,在国内皆为一流。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皮影戏演出日趋式微,但关中尤其是东府华县、华阴的皮影雕刻却呈现一片生机, 当今的关中皮影雕刻已从单纯服务于影戏班社的演出,发展成更多地作为观赏性民间工艺美术品而走进千家万户。还涌现出许多著名雕刻人,当代的,东路有李占文及其传人汪天稳、汪天喜、薛鸿权、张华洲、李兴顺等,其中李占文、汪天稳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西路有陈召贤及其传人陈文秀等。

汪天稳:《烂柯故事》

传说在西晋时有个叫王质的青年农民,一次上山打柴,来到王乔仙洞口。王质胆大好奇,心想,人家都说洞里有仙人,我何不进去看个究竟?因洞口很小,只能通过一个人,洞深三丈余,宽余高各丈许。王质刚进洞中什么也看不见。顷刻之间,洞顶好像透进来光线,只见两个小孩正在下围棋。王质素好下棋,被两位小孩精湛的棋艺一下子给吸引住了。两位小孩好像未发现有人进洞似的,边下棋边吃大枣,有时也顺手把枣递给王质吃。看完一局棋后,小孩对王质说:“你也该回家了。”王质俯身去拾斧子,想不到斧柯(斧柄)已经烂朽,只剩下铁斧了。王质回到村里,怎么一个人也不认识了,询问自己的父母,才知道他们已经死去一百多年了,从此,后人就把这座山叫“烂柯山”。


汪海涛(汪天稳之子):《西厢记》

《西厢记》是深受欢迎的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


皮影制作

第一步、选皮

华州皮影均以上等秦川牛皮作为刻制原料,因为牛皮综合质地、柔韧性和透光性方面,在所有动物皮中最为适宜,一般选用四至六岁的公牛皮为最好如果选用黑牛皮,不论公、母均可。


第二步、制皮

将选好牛皮,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二次再刮去牛毛,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好后撑於木架之上,荫干即成。


第三步、制稿

即制作皮影时所用的画稿称为“祥谱",由专业人员采用传统方式对传统造型进行临摹、复制、定稿;创新作品结合现代最新电脑技术完成。

第四步、过稿

过稿前对成品皮要合理量裁使用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於头、胸、腹等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用於腿部和其他-般道具上。描画稿时用钢针笔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量裁过的皮面上。


第五步、焖皮压实

将以上皮块,用拧干的湿布包裹,压在雕刻板下,待其焖湿潮软 后,以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以解除皮质的收缩性。


第六步、雕镂

华州皮影刻制的基础技法是“推皮运刀法",即右手持刀固定于雕刻板之上,左手推皮走刀运转而刻。这是华州皮影的独有刀法,要求刀迹清晰流畅,曲弯有致,对垒严谨。雕镂用刀口诀: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雕镂工序口诀: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刻衣饰花纹——?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棂丢出齿,挑成雪花刻盔甲——黃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


第七步、敷彩

影子雕完,开始敷彩,经过炮制颜料、熬制皮胶、配色等工序后 ,将各色分别直接涂染在刻制的皮影部件上。


第八步、发汗熨平

敷彩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其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方法可采取以下几种:焐热法:以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电热法: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烧热法:这是一-种很老的土办法,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就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脱水发汗。


第九步、缀结订型

皮影人物是影戏主体。为了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按照前腿后退、上身、双臂、双手、头茬的顺序,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装成一个完整的皮影人。作为工艺品时,通常装裱在卡纸上,以镜框或灯箱装饰。



第十步、机关安装

为了表演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动作要求,装置若干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铁丝连接之,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於双手舞动。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於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另外,根据剧情需要,如人物的变脸、眨眼、抽烟等,或风雨雷电、布景变换等情况装置相应机关。


关中皮影的生产是手工作坊式的,经营是作坊与店铺相结合。关中皮影雕刻已经成为人们致富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结构的改变,人们生活习俗的转变和新科技艺术形式的普及,传统的皮影艺术已经走向衰落,但是从皮影深层的民俗观念、造型意识等方面来说,它将被今后的现代生活所吸收,将会变成新的艺术状态而存在,我们应该意识到皮影是我国民间文化现存的“活文物”,需保护传承。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项目》中,就包括有:河北唐山皮影戏、河北冀南皮影戏、山西孝义皮影戏、辽宁复州皮影戏、浙江海宁皮影戏、湖北江汉平原皮影戏、广东陆丰皮影戏、陕西华县皮影戏等。

汪天稳:《白蛇传》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汉族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在清代成熟盛行,市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


汪海涛(汪天稳之子):《五圣云朵》

作品采用上等关中牛皮为材质,陕西东路特有的“推皮走刀”雕刻技法,皮影人物造型具有整体构思,精巧的布局与和谐的美感,又具有各自不同外貌和个性以及浓厚的装饰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