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绣是广东刺绣的总称,由广州的广绣和潮洲的潮绣两大体系组成,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它图案严谨,色彩华丽、浓艳、强烈,多为装饰用品及庙堂用品,善于用金线、绒线结合绣制,因而富有装饰性和地方特色。粤绣的题材主要有人物、花果、龙、风、百鸟、博古,走兽等,其中花鸟是粤绣的主要产品之一,善于体现“平齐、细、密、均光、和、顺”的艺术风格。而构图上,粤绣画面丰满形象逼真、活泼欢快.主题突出、针法多变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和南国民间的艺术特色。在色彩上,粤绣的色彩对比强烈,多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原色为主,并配以素雅的色彩,具有艳而不俗,对比而又柔和的效果。
馆藏作品: 林智成《九龙挂屏》165x105cm
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粤绣”中的一个流派,发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区,独具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它使用的原辅材料与运用的刺绣技艺较其他绣种多,同时受潮州木雕、潮彩、潮州木偶等民间工艺影响,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并以“立体垫高”和“金银结合”两大特点在中国刺绣中独树一帜。《九龙挂屏》采用钉金绣垫凸技艺,龙头垫棉和纸,用扎绒线丁勾勒轮廓,突出骨骼、鬃发。龙身铺垫高于表面二、三公分,浮雕般地展现了蛟龙雄浑善舞的身躯。龙鳞采用潮绣特有的钉金二针企鳞绣法,用金的折射产生闪闪发光的效果,富于质感。银色、深蓝、浅蓝色金丝绒线绣制出海浪的造型,色彩明亮,立体感十足。作者综合运用了绣、钉、垫、贴、拼、缀等技法,将九条呼之欲出的五爪金龙对称绣于屏风之上,张牙舞爪、气势雄浑。其中一龙盘踞中央,爪踏火宝,其余游龙姿态各异,祥云朵朵,围绕其间,巨浪滔天,有翻云覆雨之态。作品绣工精细,丝缕分明,整个画面堆金积玉、流光溢彩。
粤绣的发展有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可追测至唐永贞元年,如今在潮洲开元寺珍藏的就有唐代的潮绣幔帐幢幡。在明代,潮洲已有“丢彩”的习俗即观众将香包掷到台上,赠送给演戏的名伶。著名的潮剧“香囊记”已说明民间把绣花香包作为爱情和婚姻的象征清代,粤绣在民间流传很广,那时的广州已成为自乾隆年间以来我国对西洋贸易的重要商港,绣品通过洋行销往欧美各国。
本世纪初,潮州曾有二十四名优秀匠师,通力合作,历时数十天,绣成大幅粤绣“苏武牧羊”、“丹凤朝阳”等参加展览并获奖,被称为“绣花二十四状元”。建国以来,粤绣迅速发展,广东省、广州、潮州市先后成立了刺绣生产社、刺绣厂、工艺美术研究所,整理总结了著名刺绣艺术家余得、黄妹等前辈的技艺经验和传统针法。
馆藏作品: 陈少芳 《红棉熣灿》 30×40cm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红棉熣灿》中的花卉非常美丽、潇洒,片片花瓣绣制得非常厚实。作者利用花、鸟、树叶与背景色彩的互相影响,使整个画面色彩绚丽夺目,以夸张的手法让传统的“纽花丝”绣法结合“空间混合色彩构成”原理,构成各部位的倾向色。丝绒色彩的组成丰富醒目,红色与绿色两个互补色相互融合,光彩耀人,强调了主次、虚实变化。木棉花枝上的鸟儿目光炯炯有神,黑白相间的羽毛绣制得细致入微。
粤绣特色有五:
一、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捻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二、用色浓郁鲜艳,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讲求富贵华丽效果。
三、喜用金银勾线,多用垫绣,立体感强,具有富丽堂皇的浅浮雕效果。
四、装饰花纹繁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
特色的题材。
五、绣工多为男工所任。
现代粤绣在发扬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出现了许多集美观与实用为一体的粤绣产品。如:绣衣、绣鞋、扇面、台布枕套、靠垫、拎包和手袋、披肩和围巾、小孩背兜等等。其中以广州的潮州绣衣最为出名,曾经荣获过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的殊荣,成为我国绣品出口的品牌产品。
潮州绣衣具有独特风格,在我国手工艺坛上占有显著地位。在绣法运用上,不仅发挥了潮州的传统技法、还吸收了各类名绣的技艺精华,不断加以发展,图案具有民族特色,题材以花卉为,如玫瑰、牡丹、菊花等。无论从服装造型、图案纹样到刺绣技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花色品种如雨后春笋扩展到二十多个门类一直以来,潮州绣衣多次出国展销,深受欢迎和喜爱,为国家争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