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学术报告】黄永平: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烧、发展及工艺特色
时间:2019-11-18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670 【文博动态】

11月14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黄永平为“2019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瓷板画”培训学员讲授《醴陵釉下五彩瓷》学术报告。

黄永平授课现场

本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1、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烧,2、陶瓷的生产历史,3、醴陵发达的教育与文化,4、湖南瓷业的两大主张(湖南瓷业学堂、湖南瓷业公司),5、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6、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工艺特色,7、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装饰类型。

授课现场

在悠久的陶瓷历史方面,黄永平从东汉时期的陶器生产作坊,宋代的青瓷生产工作坊,清代的青花瓷生产三个阶段做了详细概述,并结合醴陵枫林市唐家宋代古窑遗址、清代醴陵沩山阶梯窑遗址等遗址的发掘情况和对醴陵瓷的深远影响。

授课现场

在醴陵发达的教育文化方面,黄老师主要介绍了陵渌江书院、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醴陵人文鼎盛、名人辈出,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理学家王守仁及晚清名将左宗棠均曾于醴陵江书院授业解惑、传经布道。随着书院的兴盛。醴陵一时文风蔚起,学术气氛浓厚,成为江南的文化中心之一。醴陵文化是湖湘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发达的教育与文化形成一种时尚开放、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醴陵精神。

熊希龄创兴湖南瓷业的两大主张就是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熊希龄,不仅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也是湖南瓷业学堂第一任校长。文俊铎,湖南瓷业学堂督学,醴陵大豪杰、大慈善家、大实业家。

湖南瓷业学堂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所学堂。1905年湘绅熊希龄上奏湖南巡抚端方,提出“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之主张,得到端方的批准,拨库银一万八千两开办湖南瓷业学堂于醴陵姜湾,模仿西式办学,设陶画、辘轳、模型三科,分永久(四年)、速成(半年)二班,聘请日籍教师。熊希龄任校长,醴陵举人任文俊铎为监督,以“立学堂而育人才,设公司而成实业”的教育理念,开始了改良醴陵瓷业的历程。

课件资料

湖南瓷业公司是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现代企业。1906年熊希龄招商集股5万元,于瓷业学堂前购建厂房,创建“湖南瓷业公司”,锐意改革、添置设备、广集人才、改良醴陵瓷业,抵制洋瓷倾销。湖南瓷业公司的创设,开启了醴陵现代工业文明。

1906年-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研制高温釉下颜料和独创三烧工艺。其中颜料是艳黑、海蓝、草青(绿)、玛瑙红、褐色五种。三烧工艺是“三次烧成”釉下五彩瓷。其流程图如下:

课件资料

在釉下五彩瓷发展方面,特别是清末民初(1905-1949)时期,醴陵瓷发展迅猛,成绩突出。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京紫竹林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醴陵瓷获得第一等奖。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上获得最优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

在发展过程中醴陵瓷也遭到几次劫难。1918年1月,株洲、醴陵一代战火燃起,北洋军阀张宗昌率部队掠夺醴陵百姓。湖南瓷业公司也劫难难逃,厂内财物被抢劫一空,机器设备几乎全部变卖,以充军饷,瓷业公司全部瘫痪,致使整个醴陵瓷业日益凋零。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军队醴陵进行了12次空袭,死伤数百人。“遍地瓦砾硝烟,血肉横飞,惨不忍睹,繁华市区摧毁殆尽。”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1950-1990年),恢复釉下五彩瓷,为毛主席、党和国家领导人制作生活瓷、礼品瓷,为人民大会堂生产国家宴会瓷,奠定了国瓷地位,醴陵瓷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官窑。

授课现场

黄永平向学员分享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工业特色和装饰类型。除此之外,醴陵瓷作品图案需要的勾线分水工具,勾墨线、喷色等瓷板画创作流程等做了耐心传授。其中装饰类型分为10种:1、花鸟装饰,2、花卉装饰,3、动物装饰,4、人物装饰,5、山水装饰,6、图案装饰,7、书法装饰,8、综合装饰,9、现代装饰,10、雕塑装饰。醴陵瓷釉下五彩瓷报告就醴陵瓷的特色、釉料、工艺流程等,学员们关于瓷板画的艺术性创作和创新思考深受启迪。

报告结束后,学员们与黄永平进行沟通交流醴陵瓷的差异和瓷板画创作的不同呈现效果。学员们在瓷板画创作中,黄永平提醒需要耐心、严谨、勤加练习,并具备较高的视觉审美素养,方能创作出好作品。

通过本次学术报告的学习,学员们表示自己了解到了醴陵瓷的发展历程,树立了宽阔的艺术视野。跨领域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为学员们今后的瓷板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为学员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学员们与黄永平合影


大师简介


黄永平(1958- ),湖南醴陵人,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湖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兼硕士研究生导师,湘潭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兼职教授,湖南湘瓷艺术学院副院长,醴陵市瓷艺堂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

1983年入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师从瓷艺家罗景炘先生,2010年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精通陶瓷制造技术,长期从事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作、研究与文化传播,尤其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传统工艺和技法研究颇深。多次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银奖,多次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瓷的设计制作任务。 获得两项陶瓷工艺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出版理论专著:《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釉下五彩瓷》,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湖南陶瓷卷》。

大师作品赏析

传统醴陵釉下五彩瓷并不仅是指五种颜色同时运用的釉下彩装饰,它包括釉下多彩、釉下绿彩、釉下蓝彩、釉下墨彩等多种装饰艺术形式。民国初期,釉下绿彩是醴陵釉下彩中独具特色的釉下彩装饰,传统釉下绿彩大多采用进口色料。新中国成立后,醴陵恢复了釉下五彩这一传统工艺,但由于颜料和制瓷工艺的改革,釉下绿彩这一传统装饰艺术逐渐失传。为全面继承醴陵釉下五彩传统工艺,挖掘失传的工艺技术,再现传统釉下绿彩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黄永平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通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高温釉下传统绿彩颜料,目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时至今日,黄永平已应用这一发明成果创作出上百件釉下绿彩陶瓷作品,或是古朴大方的传统风格,让人感觉跨越了历史时空;或是融入了现代装饰手法,清新雅丽、温润玉洁。

釉下绿彩《茶花》美人肩瓶  尺寸 53x18.5cm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