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0日上午,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 南昌工学院瓷板画培训班”学习期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跃来校做“百年彩瓷的传承与创新”讲座。传媒设计学院院长胡孝根主持,瓷板画培训班学员与学生代表共同参加此次讲座。在参观博物馆时,李文跃说,这个博物馆很有前瞻性。
讲座伊始,李文跃大师首先对南昌工学院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的盛情邀请来校进行学术讲座表示感谢。随后,李文跃作“彩瓷百年的传承与创新“讲授,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彩瓷的发展。陶瓷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中国的瓷器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单色釉瓷,一类为彩瓷。其中彩瓷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制瓷技术在单色釉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历史中延续千年而未曾间断的彩瓷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创造出辉煌成就。时至民国,社会动荡,百业衰败,瓷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然而面对瓷业生存危机与发展,制瓷业与制瓷艺人对彩瓷技艺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与创新。这种传承与创新的方式对当代的彩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陶瓷业百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彩瓷亦称“彩绘瓷”,为中国名瓷之一。器物表面上加以彩绘的瓷器。其主要品类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彩始于三国时期,唐代釉下彩绘瓷有唐青花和长沙窑褐色釉彩等。明、清时期始开始出现釉上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等)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鼎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清未随着清王朝的瓦解,景德镇御窑厂不复存在,制瓷艺人纷纷流入民间,寻找发展的办法,此时彩瓷制作无禁忌,制瓷艺人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仿什么年代的彩瓷就制作什么年代的彩瓷,宽松的瓷业生产环境,制瓷艺人自由创作与发展,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景德镇制瓷业不断变革和创新。民国时期景德镇“珠山八友”便是此时彩瓷艺术家传承、创新的一个代表群体,“珠山八友”时称“月圆会”,“珠山八友“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值得注意的是,珠山八友实则是十个人。“珠山八友”是民国时期彩瓷艺术家的优秀代表,也是一个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陶瓷史上是鲜见的,他们“以瓷代纸,以中国画形式”在瓷上绘画,其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作用。“珠山八友”在继承我国优秀陶瓷传统绘画技艺的基础上,汲取中国文人画艺术的营养,以“扬州八怪”为典范,以“海派”艺术家为榜样,融合东西方艺术风格和技法,用充溢的时代气息和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瓷艺创作,冲破明清官窑的藩篱,像一股清泉,一泄而下,不可遏止。三、新中国成立以后彩瓷的发展。国家对整个工艺美术采取了“保护、发展、提高”的政策方针,广大陶瓷美术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探索创新,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时代气息浓郁的艺术瓷以及经济适用、朴素大方的日用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展现出包容性、多样性、科学性的特征,许多新工艺、新材料、新形式、新品种在改革的时代中应运而生,在开放的机遇中蓬勃发展。植根于民族传统的当代瓷器艺术,在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意识融合交织中,逐步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
讲座结束后,李文跃一行参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在馆内,李文跃表示我馆能将大师名录、大师作品、大师生平收集整理的如此全面完善实属不易。
参观结束后,李文跃就工艺美术及陶瓷行业的发展谈到了自己的看法。李文跃说:陶瓷,是中国人的发明,陶瓷对世界文明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中国陶瓷影响世界几千年,我们江西是以瓷为特色,是我们江西的文化符号。中国陶瓷,景德镇陶瓷,是我们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典型的形式之一,呈现了1000多年以来陶瓷在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的艺术形态。如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的“粉彩瓷”自清代康熙年间产生以来,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色与时代风貌,当代的景德镇粉彩瓷在传承的基础上又呈现是特有的时代风貌与创新发展。当代粉彩瓷在传承前代制瓷技艺与创新发展的历程中,就是将传统粉彩瓷绘材料、工艺、方法等随时代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变化。当代粉彩瓷打破了原有的色域界定,如粉彩与墨彩技艺相融合,粉彩和青花绘画技艺相结合,粉彩与高温釉彩瓷绘技艺相结合,从工艺的创新方面来看,粉彩瓷亦有与坯体雕刻工艺、色釉装饰工艺相融合。从主题的表现方面来看,从原来主题表现的特定性向自由性发展;从艺术家的个性方面来看,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感受用作品来表达对美的诠释,用作品表现新时代与社会生活。我们这个时代的彩瓷与清代、民国时期的彩瓷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不仅仅是在内容的表现、材料的使用方面,在工与艺的创新表现方面都是有很多的拓展和创新。我希望中国陶瓷,景德镇镇陶瓷在21世纪,通过我们陶瓷艺术家从业者的努力,粉彩瓷的明天会一路高歌,更加精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在我们国家是屈指可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把中国的工艺美术不同的工艺、材质与艺术形式、不同时期的大师作品聚集在一起,这样的展陈是独具特色的。现在的博物馆分为专业性的和综合性的,我认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在专业性博物馆方面在全国来说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自从博物馆开馆以来,得到了全国的工艺美术大师,包括我们工艺美术业界高度的关注,也有很多藏家和研究者慕名前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把中国工艺美术的不同门类的工艺的形式,包括不同时期的制作者、代表作品、工艺表现等,用这种展陈形式聚集起来,是非常有深远意义的。对新时代的学者、从业者或者爱好者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我们国家现在提倡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至今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我觉得我国的工艺美术贯穿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征,工艺美术家、手工艺人用漆画的方式,雕刻的方式,彩瓷的方式,刺绣的方式等等,通过不同载体用工艺人的智慧与双手,把对材料、工艺等的把握以及艺术家在对美的的思考用实物呈现出来,应该讲是凝聚着民族的文化与智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的建立,为我们工艺美术从业者和工艺美术大师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相互学习,工艺技术与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也是对年轻学子或者是对未来的工艺美术从业者的一个学习的平台,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不同时期的陶瓷的工艺,对不同时期陶瓷的表现者,以及他不同时候的对于材料的认识,对美的认识以及从业者深厚的感受,包括对材料的把握和驾驭这种能力,都可以用作品呈现给大家,呈现给以后的学习者,研究者,从另外的角度来讲,对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从第一届到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们,他们的艺术成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表现讴歌了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作品之中都可以得到完美呈现。所以我感觉,这个博物馆在现有的基础上会越来越好,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祝我们的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越办越好。
李文跃大师为我馆题字
我馆工作人员与李文跃大师一行合影(左三:李文跃)
馆藏作品 李文跃 《长安出行图》 80×66.5cm
凭着对中国陶瓷艺术从艺三十多年来的绘画创作理念与独特的探索感受,李文跃将粉彩瓷的粉润柔和之秀美与墨彩瓷的清丽雅致之意韵融为一体,创立了颇具个性的“粉墨彩瓷”之先河,有文人画作之灵气,无工匠艺品之匠气,真情内蕴,古朴造化。此件作品表现的是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线条果断,老练,人物的衣纹样式各异。马队的焦灼、烈日中的胡杨、漫天的黄沙、浩荡的队伍……繁华的华夏象征淋漓尽致于瓷板之上,用笔干脆地刻画了华夏民族宽宏大度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