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起源
馆藏作品:吴尧辉 《捣练女》176×29×36 cm
黄杨木雕因其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黄杨木雕起源于民间元宵节时盛行的“龙灯会”上木雕龙灯装饰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发展成为以精细见长的工艺欣赏品,供人们案头摆设。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加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馆藏作品:叶萌春《伏虎罗汉》38×14×26cm
传说中发明黄杨木雕的是一位放牛娃,他是浙江乐清县人。一天,放牛娃在村头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一块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他聪明好学,就收他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一年后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他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从此,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
馆藏作品:王笃纯 《放鹅》32×14cm
馆藏作品:虞定良《大地》48×15×30cm
乐清木雕门类齐全,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美。
馆藏作品:王笃芳《东坡赏砚》34×14cm
建国后,黄杨木雕迅速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技法上,又创造了“拼雕”、“群雕”、“镶嵌雕”等多种圆雕手法,并且将浮雕和圆雕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了不少优秀作。新一代木雕艺术家高公博在从事黄杨木雕、树根雕的创作研究时,又开拓了黄杨"劈雕"这一崭新的木雕工艺,被称为“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
但是,在旧社会,由于那种:“土伪如学”、“工拙于艺,商困于财,农惰于耕”的窘境,黄杨木雕也和其他民间工艺美术一样,均遭到严重的摧残。艺人们受尽剥削和压迫,生计艰难,颠沛流离,真有“万家墨面没蒿莱”。到解放前夕,黄杨木雕濒临于绝灭的境地。

馆藏作品:高公博《渔翁》38×14×26cm高34cm
解放以后黄杨木雕如枯木逢春,重新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在党和政府支持下,许多老艺人纷纷回到原来的雕刻岗位,新艺人队伍不断扩大,乐清黄杨木雕艺人不断从事技艺钻研,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打破了那种因陈旧与落后的表现方式,从单人立体园雕发展到"拼雕"和"群雕"的园雕技巧,在1951年间乐清黄杨木雕艺人,将园雕和浮雕相结合把传统的浮雕和园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乐清黄杨木雕工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几十年来,乐清黄杨木雕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艺术创作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并开创了黄杨劈雕和黄杨根雕艺术。涌现了高公博、虞金顺、王笃纯、虞定良、王笃芳等一批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馆藏作品:虞金顺《醉翁》高35cm
工艺流程简述
1、泥塑构稿。通过泥坯将黄杨木雕的构思及表现手法初步构塑出来。
2、选材取料。根据作品造型与线条结构,有目的地选取相应的黄杨木材作为雕刻材料。
3、敲坯定型。根据泥坯的造型,用厚平刀、圆凿在选取的黄杨木上初步敲出作品的大致轮廓。
4、实坯定格。进一步将粗坯细化,灵活运用相应的工具凿凿出作品要反映的动态及大致线条,并作定格。
5、磨光擦砂。将经过精细雕刻的黄杨木雕作品,对其刀痕分别用粗细砂纸进行细致地磨光。
6、磨光擦砂。将经过精细雕刻的黄杨木雕作品,对其刀痕分别用粗细砂纸进行细致地磨光。
7、修细刻纹。在磨光的木雕作品上对其精细的部位或纹路,如头发、眼睛、衣纹图案等处进行局部修理、加工。
8、油漆上光。把雕刻完成的木雕作品涂上保护漆或打蜡上光。
9、装配底座。根据木雕作品的造型与风格给其配上相应的底座,使木雕作品更完美。
黄杨木雕刻充分展现了民间工匠的智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如明之木雕刀法圆润,简练流畅;清之木雕刀法清澈,光滑圆转等等。黄杨木雕工艺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及工艺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难以比拟的,亦无法以现代技术加以替代,感谢大师们将造型生动,雕刻精致,层次分明的木雕工艺品中带给我们。
馆藏作品:叶润周《皆大欢喜》29×9×14cm
馆藏作品:林庆财《武松杀嫂》高3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