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苏绣和广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地方绣。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湖南的地方刺绣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它是封建朝廷的受宠贡品。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数十件刺绣衣物堪称巧夺天工、举世绝伦的艺术杰作。
19世纪末, 长沙设立第一家自制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以后湘绣逐渐出名。其作品特别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效果。用色比苏绣艳,但又不如广绣艳。绣品大部分为插屏、挂屏心,图案以竹石、花鸟为多,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其绣品形象真实,故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 能奔跑,绣人能传神”之美誉。
馆藏作品:李露《问佛》 尺寸:80×60cm
馆藏作品:罗利香《春之物语-燕归来》 186×76cm
楚水湘山满目春,千年名绣数奇珍。
湘绣主要以蚕丝、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容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籽绣、剪绒绣等都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
馆藏作品:杨应修《饮水虎》170×107cm
馆藏作品:柳建新《松龄鹤寿图》60×120cm
馆藏作品:李凯云《欢喜》 36cmx25cm
湘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品具有极高的传统手工技艺价值和地域性文化艺术价值;湘绣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形神兼备,动静互彰,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成为湖南乃至中国的“艺术名片”。
馆藏作品:周金秀《安居乐业》108×84cm
馆藏作品:刘爱云《事事如意》52×66cm
在“楚汉名城”湖南长沙两千多年的历史记忆中,美轮美奂的湘绣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谭谈曾如此描绘湘绣之美:“观湘地之刺绣兮,集芙蓉为霓裳。呈天工之巧夺兮,化春水之奇姿。体精妙以锦上添花兮,蕴灵动而针下传情。融书画金石之博大兮,藉文化艺术之精深。”
但如何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传承发扬下去,并将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利国利民的文化产业,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与探索的话题。
馆藏作品:邬建美《秋柳雄鸡图》40×82.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