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江西晨报》――砺谱写国大师艺术人生
时间:2016-07-27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818 【本馆活动】

斐然成就的背后,是辛勤汗水与信念坚守

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而其璀璨光华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工艺大师呕心沥血的付出。大师者,非但有高超的艺术修养和稔熟精湛的工艺技术,更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方能将本真的艺术情怀化于日常创作,赋予各种物品艺术生命。斐然成就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辛劳和日积月累的倾心付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董事长王斌一再强调:“博物馆要发挥其教育功能,不仅征集大师作品,更要收集和讲好大师的励志故事,将其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代代相传。”

每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成长都经历过数十年的技艺磨炼,他们或学艺艰辛,或创作受挫。正是他们的坚韧与执着,书写了一个个人生传奇。这些人生体验和艺术经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走进大师,总能发现,天赋之外,更有磨炼。

脸谱大师李继友:为复原社火谱样走街串巷

图片3.png 

在宝鸡,民间社火古已有之,马杓主要是生活用具,民间有人拿它画吞口,用以辟邪。时代更迭,社火式微,那些蕴藏无数文化密码的脸谱濒临散佚。这个时候,民间艺人尝试着把社火脸谱画在马杓上,创造出了“马杓脸谱”。真正把马杓脸谱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艺术门类的人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继友。

李继友并不是陕西人,他的老家在江苏徐州。21岁那年,他随着父母一起来到陕西,在那里他第一次见识到了农村人的社火庆典。那晚他追着社火的队伍跑了一路,回来整晚都睡不着,满脑子都是那些花花绿绿的社火脸谱。

从小喜欢绘画的他由此踏上了搜集整理社火脸谱的艺术探寻之路。他尝试在石头、泥胎、蛋壳、纸壳、纸张、葫芦、马杓等不同的载体上绘制社火脸谱。几十年如一日,李继友几乎将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走街串巷的寻访和案头工作之上。

为了理解宝鸡社火脸谱的文化内涵,李继友走遍了宝鸡诸县以及陈仓地区的多数村落。通过访问和求教,他收集到数百件社火脸谱的粉本形象。有时,他甚至会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文献细节,去进行广泛求证,力图复原已经失传了的社火谱样。为了在这些物品上能够区别出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李继友对社火脸谱进行美化处理创作并积累了一整套谱样脸型。

现已80岁高龄的李继友,依然在探索马杓的脸谱艺术的可能性。他目前最想做的事,是将他多年田野调查的所得整理发表,为以后的社火研究和工艺发展有所贡献。同时,他正在进行200件大型马杓脸谱系列作品的创作。

_sdcms_content_page_

内画大师张汝财:临危受命打开冀派内画广阔市场

图片4.png 

衡水市特种工艺厂创建于1977年,1988年,36岁的张汝财成了该厂的第七任厂长。

  上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国内工艺品市场普遍疲软,衡水市特种工艺厂也在漩涡中激烈地挣扎着。上级部门多次找到张汝财,要他勇挑重担。正在他迟迟下不了决心的时候,上级部门下了最后通牒:要么找人接下这个厂,要么合并到当时已改为生产纸箱的工艺雕刻厂。

改行做纸箱?张汝财感到毁灭性的打击。生死存亡啊,为了他痴迷的艺术事业,他咬牙接下了这副担子。

  他表现出超乎常人的经营才能和艺术执着。请能人抓精品,分类施教育画师,跑到深圳找市场,然而最重要的是找产品和市场的焦点,研发大型料胎画珐琅新产品。

  张汝财记不清了已是几天几夜,他和两个助手钻在工作间,呆呆地望着满地的“珐琅瓶”废胎欲哭无泪。已经失败了多少次,他记不清了。他不断告诉自己――只许成功,没有失败。

他在工作间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用他自己的话说“一‘缠’就到凌晨12点”,助手都灰心了,好多人都已认为这种新产品永远是个“神话”,然而张汝财在失败了30多次后,将神话变成了现实。

1990911日晚10点多,这个可以记在中国内画艺术史上的时刻,他终于把那个九桃图成品“拿”出了炉膛。这项发明填补了中国工艺美术市场的一项空白。一直到现在,这种大型珐琅瓶都畅销不衰,带来高利润的同时,还解决了一部分人就业。

工艺厂起死回生了,而张汝财的艺术素养也大有提高。

_sdcms_content_page_

石雕大师卢进桥:从小卖艺为生练就精雕本领

图片5.png

1927年,卢进桥出生在曲阳县北养马村一个贫农家庭里,由于家境贫寒,他在8岁那年便被寄养在东羊平村的舅舅刘东元家,并开始跟着舅舅学雕刻,自此走上了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雕刻人生”之路。

起初,由于卢进桥长得又瘦又小,拿不动锤子,刘东元便让他用泥巴学着捏一些泥人及猫、狗、鸡等小动物,这也是为雕刻造型打基础。13岁时,卢进桥背着雕刻工具,一边卖艺为生,一边游历于名山大川及寺庙……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博大精深,充实了卢进桥对艺术的渴求,启发着他的艺术灵感。16岁时,卢进桥就已成为闻名方圆百里的石雕艺人了。

为拓展石雕领域,38岁的卢进桥又到天津特艺厂学习牙雕、玉雕、木雕。经过无数次探索、试验,他独创剥荒、定型、雕琢、磨光、打亮相结合的镂雕技法,开创了小件精品的制作。

19791月,卢进桥收到了河北省轻工厅的一封信函,通知他作为特邀代表准备于9月份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品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并要求在5月底之前交上一至三件作品参加大会展评。

天有不测风云,卢进桥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点儿意外。一天晚上,他骑着自行车回家,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摔进路边一个水洼中,右手小手指的骨头被摔折。由于小手指内部已严重损伤,右手掌也红肿得很厉害,已无法再拿铁锤了。后来,他让女儿帮忙,把铁锤绑在他的右小臂上,这样来继续打凿石料。

凭着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艺,卢进桥经过20多天的日夜苦战,一件独具匠心、造型完美的“卧兽观音”作品终于雕刻成功了。这件石雕作品在北京展出时,受到一致好评,后又被选送到日本进行展览。

_sdcms_content_page_

玉雕大师田健桥:勤奋好学接地气终成“京都玉医”

图片6.png

 

中学的一次黑板报,老师的一次鼓励,让田健桥与美术结缘。到了二十岁才开始和玉雕打交道,但田健桥很快就在玉雕上锐意创新,自出机杼。

玉雕一般分为五大类,包括瓶素类、花卉、走兽、山子雕、人物。最初,田健桥主做人物,后来又做了不少山子雕。曾有一位朋友拿了一块料让他帮忙做一头牛。玉料很不规则,基本就是一个三角形,做站的牛站不住,做卧的牛又躺不稳。经过仔细观察、思考,最后,田健桥做了一只半蹲半卧的牛――想站起来却又还没立直腿的样子。这一瞬间的动作表达得生动传神,送料的朋友看过后特别开心。

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田健桥做了各种站立的牛、闻歌起舞的牛、推犁耕地的牛……简直成了“牛贩子”。同时,做动物玉雕的兴趣也被完全点燃了,他又尝试着做猫、狗、猪。

不过,以前玉石雕刻界普遍认为动物题材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田健桥则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应该更加接地气,动物题材无疑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本着这样的理念,田健桥在动物玉雕上用心钻研,慢慢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雕刻技法――丝毛技法。只用一个钩钉,制作动物毛发时一根一根地雕刻,通过穿插和轻重缓急的处理,雕刻出来的动物皮毛特别逼真。

无暇之玉少有,变废为宝需要有独到的艺术眼光。一些几乎被判“死刑”的玉石原料,在田健桥的慧眼妙手下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找田健桥“治玉”的人越来越多,日子久了,“京都玉医”的名头也就不胫而走了。可以说,田健桥在玉石行业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制作理念。对此,田健桥如是说:“我把玉石当做孩子,我们手艺人有责任把这些‘坏孩子’给调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