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张树珉――于无声处听惊雷
时间:2018-01-07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1238 【本馆活动】

640.jpg 

张树珉字美石,号白雨山人,1962年出生,祖籍山东省莱西市,著名传统雕刻艺术家、大写意雕塑家、园艺家和中国书画艺术家,中国写意雕刻艺术创始人、园林树雕艺术创始人、现代城市大写意雕塑创始人,西安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树珉写意雕刻院院长。

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自强模范”、“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

其作品屡获国家级大奖,入选《中国专家学者传略选》、《世界名人录》、《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中国传统工美术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精粹》等书籍。

其写意木雕作品形神兼备、格调高雅、古朴自然、意境深邃,力求苍古与优雅并存,意蕴和哲理合一,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写意雕刻之父”;其现代城市大写意雕塑作品将中华文化和现代城市审美相结合,凝聚中国传统大写意精髓,成为中国城市雕塑复兴的一个重要支柱;其国画作品传承传统、锐意创新、师法自然,创造的“没骨水定”画法,开辟了现代中国画的一代新风。


1.jpg

《丰收》(一)


2.jpg

《古道西风》


3.jpg

《秋高鹿鸣》


4.jpg

《墨魂》


5.jpg

《高山流水》


独辟蹊径创新路化却腐朽出神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树珉先生写意雕刻与国画作品

文/何俊锋

说实话,我个人对“大师”这个称号向来都是打着问号并充满狐疑的。在这个大师奇缺和“大师”满天飞的年代,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看名头看笔头。朋友无意提起有个叫张树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在布展,勾起了我的兴趣决意看个究竟。一进展厅,我绕开了大师的名头,直接去看作品,这一看不要紧,眼球一下就被那些鬼斧神工般的写意雕刻和充满创新意味的国画作品深深吸引了,脚步再也迈不开了,眼前这位身材并不魁伟的张树珉先生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了,他的艺术大师称号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6.jpg

《放生》(一)


树珉先生的雕刻神就神在“写意”二字上,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将中国画的写意观念巧妙的融入到雕刻工艺中,一举颠覆了传统雕刻人服从于自然,人为自然所用的形式羁绊,而是变自然为我所用,以人为本,在遵循自然材料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创造,去除了创作中的世俗化、公式化、刻板化、模式化、同类化。



《大老碗》


他的雕刻作品从艺术造型上把握传统记忆,满足现代审美,反映时代精神,雕刻刀法独特,技法娴熟,作品立意新颖,造型兼备、惟妙惟肖。他既传承传统精华、又与时代同步,主张用现代人文精神精炼作品,在作品的创意和造型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意韵。


8.jpg

《道》


在张树珉的作品中,既有《老碗面》《老秀才》《赶集》《放生》的黄土风情、也有《虎啸风生》《巴山夜雨》《威震四方》的物华天宝;更有《悟》《戏金蟾》《生命》等精品拾遗。


9.jpg

《母亲》


张树珉善于观察、捕捉和记录人物树木的特征,张扬作品个性,在他的刻刀下,将所要表达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思想深邃,寓意深刻,或立或仰、或卧,将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刻画得栩栩如生;鸟兽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或比翼双飞,或展翅高翔,或奔腾万里,树木花草盘根错节、苍老遒劲,仿佛历经千古沧桑。徜徉在树珉先生化腐朽为神奇的雕刻作品中,仿佛奔赴一场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盛宴。


10.jpg

《埙曲》


和写意雕刻同样出彩的还有张树珉先生的国画作品。他的国画水墨,无论山水、花鸟、人物皆以没骨水定,一笔到位,纯水墨晕染。


12.jpg

《童子问善》


他在遵循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画的光感、空间感、色彩等诸多优秀元素的同时,又融入了版画的立体感、层次感,于传统的继承中师法造化,在承与变的连接点上寻求笔墨的共性,以现代目光挖掘传统的潜能,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神。


13.jpg

《风雪归途》


张树珉的水墨探索道路寻求的是传统、生活、修养、变相结合,涵古纳今,扩展了中国画现代水墨的新内涵。他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当下艺术发展相向的语言,将传统艺术进行视觉形式上的变异,现实出艺术家强烈的求变意识。


14.jpg

《天山行旅》


总体瞻观他的国画作品,我们能感受到张树珉国画开阔的境界和深远的寓意,厚重雄浑中蕴藏着清新灵动。他的作品极具装饰美感和视觉冲击力,其画格苍润空灵,不染俗尘,禅道相映,水墨光色,迷蒙壮阔,变化万千。他用恬淡而娴静的没骨墨韵,简远宏阔的现代笔意,呈现了天地之大美,生机蔚然、意趣隽永,体现了“道法自然”的追求和“天人合一”的境界,于无人之境中透出一缕淡淡的诗意和清逸简远的悠然之态。


15.jpg

《归来》


艺术的责任是追求审美意趣的同时,展现当代社会的人文情怀和理想诉求。张树珉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雕刻还是国画作品无意已将“天地之大德”表现出来,具有一种人和物的社会性情感,饱满的生活激情和现实主义精神在他的作品中迸发出来,生命的价值自然显现,清正大气,可喜可贺。


16.jpg

《春江月夜》


张树珉大师正值盛年,自然有着丰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祝愿并期待他锲而不舍、缕金琢玉,不断有精品。臻品奉献社会,回报人民。


17.jpg

《晨曦》


张树珉国画作品欣赏:

《道境》


19.jpg

《汀州落雁》


《初春》


21.jpg

《旷野幽香》


《仙尘两境》


《雨露》


《晨雁思远》


《生命》


《家园》


《密林深处》


《寒林》


《仙荷出尘》


张树珉国写意雕刻欣赏:

30.jpg

《唢呐声声》


于无声处听惊雷

文/肖云儒

听人说过张树珉写意雕刻艺术,报上也看过评论文章,临了要去小雁塔实地寻访他的作品,心里却又存着一丝疑问:为什么偏要起个“写意雕刻艺术”的雅号,径直用大白话叫“根雕”不就得了?谁知看过几件,心里便响起炸雷,眼是先自痴了,直勾勾盯了这个盯那个,再也舍不得离开。有一双万分神奇的手,赋枯木以生命,而且输以精神意蕴。又岂止是生命和精神,更有几分生活情致,几分艺术趣味。那些将腐而未腐的朽木,被他用雕刀勾勒着,用心意塑造着,用情趣揉搓着,眼见腐朽化为了神奇,新生命呱呱坠地。那一刻,你觉得有一朵朵小火苗儿蹿进心里,撩拨着你的情思。心里便蓦然腾起一个声音,这的确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根雕了,他们已经大幅度地、长驱直入地进入了真正的艺术创造意境。我一迭连声叫好,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然后是煽动朋友们来看,“一看便知!”还电话邀请老朋友、新华社记者王兆麟:“快来,一定来!”审美激情,那股心间的小火苗,撩得人难以安宁。


31.jpg

《远行》

有一种说法,窃以为不无道理。中国雕塑,作为独立的艺术流脉,汉唐以降便分流而潜入了地下。大致分为三股涓涓细流,一股随宋的南迁流入江南民间,日趋工整精细,圆熟的技巧多少抑制着生命在创作中驰骋。这一点,我们今天还可以从一些南方的黄杨木雕中感受到。另一股,则融入了庞大而雄视一切的建筑艺术,雕梁飞檐屋脊,石狮桥拦马桩。受建筑总体要求的制约,雕刻愈来愈重装饰性而逐渐失去了独立装造的主体地位,正如古代汉族舞蹈融入戏曲之后而失去独立性一样。第三股则流于纯自然的回归,很少对材料本质性的提炼和意蕴的深度性植入,也很难看到中国书画笔墨情趣在雕塑中的体现,大部分根雕都可以归入此类。到了这个时候,严格意义上的民族雕塑体系便缺失了重要的一支,尤其是专业艺术家的作品,即所谓文人雕塑。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虽然许多大家都在致力于民族雕塑的探索,但是,中国的现代雕塑从教学体系到创作思维和方法,都从西方引入,则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从张树珉的作品中却看到了中国文人雕塑精神执着的传承和独辟蹊径的发挥。


32.jpg

《丰收》(二)

在这里,你能看到天然的物质材料和精神清韵相熔铸,自然美、心灵美、艺术美于天人合一中浑然一天。你能看到在随形赋意、形意结合基础上,追求以意造型、甚至追求离形得似,这是地道的中国美学的写意追求。你能看到民族艺术对神韵之美的情有独钟,以神韵对具体表现形式作大而化之的含茹渗化,经意的刻画便常常转化为不经意的流露。你还能看到他同时又十分重表现之美,以本质的天趣为墨意,以雕刀的刻画为笔情,然后将表现形式中的情趣和兴味提炼出来,使形式之美成为神韵之美的有机部分。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张树珉上承汉风唐韵、弥接历史断层、探索民族文人写意雕刻艺术的可贵努力。


33.jpg

《放生》(二)

4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