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作品:柳成荫《母与子》高28 cm
大师自幼在叔父惠山泥塑名家柳家奎指导下学习绘画、泥塑。1958年进入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创作组,拜师著名艺人周作瑞学习彩塑,1964年调入无锡市泥人研究所工作,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系统的学习彩塑技艺。1997年被评为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直至退休。他继承传统惠山泥人手法,擅长手捏戏文人物,同时对现代人物的刻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作品活泼灵巧、线条优美、神情细腻,意味深刻。
惠山地处锦绣江南的无锡西郊,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尤以民间彩塑“惠山泥人”而名闻遐迩。惠山泥人是中国独特的民间泥塑工艺品,因艺人群聚无锡惠山而得名,其历史悠久,起源于宋代“土宜”与佛教泥塑形式,始于明,盛于清,是一门地域性民间艺术,积淀着江南水乡特有的神韵与魅力。惠山泥人大致分为粗活、细活两大类。粗活以模印为主,细活则以昆曲、京剧的戏曲故事为主题,手捏而成,故称“手捏戏文”。
馆藏作品:柳家奎《我爱北京天安门》 高15cm
《我爱北京天安门》塑造的是一幅儿童小合唱的画面,表情纯真质朴,惟妙惟肖,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惠山泥人艺术发展史上继传统阿福造型之后新时代的经典名作。
关于惠山泥人民间有不少传说。惠山泥人行业一直尊战国时孙膑为祖师,说是泥人为孙膑所创始,孙膑为了破庞涓的五雷阵,曾用泥土捏制兵将人马,摆阵研究战术。另说始于明朝初期军师刘伯温,为免江南出现帝王将相夺取明朝江山,因而挖取惠山泥土制作泥人,以破惠山的风水。据记载:惠山寺建于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423), 泥人在北宋时已流行于民间。宋人孟元老著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着宋代的民间风俗:每逢七夕,要供奉种手携荷叶的泥人,名为“摩喉罗”,据说是象征妇女宜男之样。宋朝廷南迁后,这种风俗和泥人的制作对南方可能是有影响的。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有“惠泉山下土如濡”的赞誉。
馆藏作品:王南仙《和合》高24 cm
大师以彩绘著称,其彩绘技精艺高,品位纯正,她彩绘手捏戏文一是体现“新(色彩新鲜明快醒目),清(清爽利落),齐(整齐线界清晰),爆(艳面不俗)”的精髓,常以青蓝绿为主色调,配色明快,讲究新甜美。二是色彩纹饰符合戏曲程式,符合人物身份,符合历史年代,符合人物性格,“宁可穿破,不可穿错”,通过彩绘表现出“昆曲”与“京剧”戏文的差别。内行者都能在欣赏中区分出来。三是对颜色纹样进行提炼,强调“远看颜色近看花”并吸收工艺画的精细意蕴,保留了传统韵气色,借鉴各种不同工艺的装饰纹样,以取得符合小型泥塑特点,突出审美功能的效果。四是注重开相画眉和点晴,深入刻画个性和情感。
馆藏作品:王南仙《珍珠塔》29×13×8.5cm
惠山泥人在明代末年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了,明末散文家张岱(1597-- 1679) 在崇祯初年曾到惠山,他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中记述:“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盎、泥人等货。”
馆藏作品:柳成荫《天问》22×13×8 cm
大师继承传统惠山泥人手法,擅长彩绘,手捏戏文人物,同时对现代人物的刻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天问》刻画的是屈原形象。人物造型丰满、简练,着重刻画表情,其愤懑之情显露无疑。举手问天,呼应主题。屈原被逐之后,心中忧愁难解,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苍天发出悲壮之声,仰面长叹。作品立意甚高,在如今时代,是人们追求个性的一种别样体现。
泥人兴盛时期是在清初以后。相传到了乾隆年间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作坊。据《清稗类钞》记载,乾隆皇帝南巡时,惠山泥人名师王春林进献“泥孩儿”数盘,大受称赏,并被皇帝携回宫中赏玩。在惠山山门外上河塘带有袁、蒋、钱、胡等姓的泥人作坊,进行着季节性的生产。那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差不多都兼管祠堂和农务。泥人制作每年以9、10月至翌年4月10日重阳节为忙季,忙时一过仍以种田为主。这时期的泥人品种式样是以儿童玩具为主,当地称为“耍货”。到了道光、咸丰之际,出现了另一种取材于昆腔戏和微班戏的泥人,称作“小板戏”,这类品种当时产量较小。
馆藏作品:喻湘涟《读西厢》15×12×20 cm
此作品题材选自《红楼梦—读西厢》:贾府在元春省亲过后,担心大观园因无人居住而荒废,遂命兄弟姐妹们进园入住。贾宝玉和贾府中众女孩儿搬进大观园后,某日气闷,从书僮茗烟那儿拿了几本杂书来读。读到《西厢记》时,林黛玉经过,便邀她共赏。黛玉细细品读,自觉辞藻惊人,余香满口,兀自出神回想。忽然,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一听此言,满脸通红,微嗔薄怒。作品刻画的恰是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时的场景。手捏戏文人物比例合度,结构清楚,开相规范——女性“鸭蛋”形脸,男性“国”字形脸——两人皆重眉大眼,直鼻小口。黛玉着装以淡雅为主,宝玉着装以红、蓝为主,前者示清高优雅,后者示富贵活泼。填彩笔法工整、运笔从容。
在漫长的岁月里,民间艺人用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代代相传并且逐步丰富发展了惠山泥人艺术,但这些艺人已很少有人知道。据说当时比较著名的艺人有胡万盛、冯阿自、周坤法等。
彩塑泥人的制作过程:
彩塑泥人因为要翻模,所以造型都较简练、概括。制作前先将黏土加以捶击,以便更柔和,也可增加黏性。
制作方法上有雕有塑,一般的步骤是先堆大形,再从头部做起,后塑身段,再处理农纹,最后是细磨细琢,直至神形兼备为止。具体做法是:一拍、 二削、三添、四滚。
一拍: 先用笃板拍出大致的形体。
二削:用工具削去许多不必要的部分,使大形更正确。
三添:在大形体上加上细节,塑主要的衣纹和饰装。
四滚:这是一个结束阶段,处处都用工具把它滚光,使轮廓正确,形体光滑,便于制模上彩。
彩塑泥人泥塑创作完成后,用石膏翻模,一副具可分若干片 ,便于泥坯脱模。泥坯的制作方法是,一擀、 二印、 三脱、四修,泥坯待自然阴干后便可彩绘。
馆藏作品:喻湘涟《四郎探母》15×8×30cm
虽然在近代史上,惠山泥人曾经面临着巨大的挫折和挑战,但是在新中国政府和匠人的保护之下,这一项技艺得到了恢复和传承,并且流传至今,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惠山泥人以朴素之美吸引着中外收藏家,它的发展得益于无锡惠山得天独厚的黑土资源,也是惠州人民智慧的结晶。
馆藏作品:王木东《送子观音》31×23cm
此尊《送子观音》非常具有代表性。它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的黑泥所制,作品没有经过烧制。观音头盘髻,头上披巾至肩,双腿交叉盘坐在莲花座上,长圆脸,双目微合。面部微朝下,表情温柔慈善,身着宽袖长袍,衣纹深而洗练流畅。双手托抱圆头大耳童子,憨态可掬,让人忍俊不禁。寓意添子添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