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织绣工艺篇 蜀绣
时间:2019-12-16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1817 【文博动态】

蜀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蜀绣集中于四川成都,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在晋代被称蜀中之宝。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其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馆藏作品:孟德芝《芙蓉鲤鱼》145×80cm

《芙蓉鲤鱼》为孟德芝代表作,同题材作品曾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作品为双面绣,通过柔韧有弹性的丝线描绘了一幅芙蓉盛开,鲤鱼嬉戏,充满情趣的画面。游动的鲤鱼双眼大睁、嘴微张,体形侧扁,背部较普通鲤鱼高且厚,全身鳞片紧密,配合内收的腹部肌肉,给人们带来一种跃跃欲出的活力。绣面上芙蓉交错点缀,清新自然的风格令人如置身荷塘月色中。作品色调处理柔和,针脚密匀,质感强烈。以逼真精妙的外在形象直探生命的本质意义,与自然事物对话,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宋代,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

馆藏作品:杨德全《吾家有女》52×66 cm

《吾家有女》系列年画刺绣开创了“新蜀绣”风格,红配绿的色彩搭配鲜明亮丽,十分喜庆;用二三针技法来绣人物的面部和衣服,用乱针技法来绣背景,既有蜀绣"平、齐、光、亮"的特点,又不失绵竹年画的丰富色彩,受到年轻人的热捧。精湛的刺绣针法及丰富的色彩表现力,突破了传统蜀绣的界限,让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呈现出崭新的别致风貌。

蜀绣盛唐时期已有记载。清初艺人们又吸取了顾绣的长处(清朝末年成都尚有几家打着顾绣铺名的作坊),以及长针刺绣而后扎针的民间绣法。蜀绣用成都地区练染的各色散线(较粗松的丝线)或丝线(较细紧的丝线)绣制于本地所造绸缎上。由于选料、制作认真,成品工坚、料实、价廉,蜀绣长期以来行销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省,颇受欢迎,出品多衣裙、被面、枕套、帐幔、鞋帽等实用服饰品。花纹取材,由艺人们根据民间吉庆词句或流行式样,自行描绘绣制。也有部分作品兼用苏绣构图布局及运针设色方法。模仿绘画章法构图的纯欣赏品绣画较少,民间质朴喜庆气息浓厚。当时成都是生产蜀绣的中心。

蜀绣早在晋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而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逐步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传统针法绣技近100种,常用的有30多种,如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等。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绳索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这些传统技艺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划人物形象也逼真传神。解放以来针法绣技又有所创新,如表现动物皮毛质感的"交叉针",表现人物发髻的"螺旋针",表现鲤鱼鳞片的"虚实覆盖针"等,大大丰富了蜀绣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馆藏作品:郝淑萍《远古的梦》80×80cm

为了把作品绣出神韵,郝淑萍大师把美术中的“写生”当成了一件必修课,她用自己的创新与改变,努力实现着古老蜀绣的华丽转身。《远古的梦》是根据音乐剧“云南印象”而创作的作品,将东西方绘画语言熔为一炉,散发着油画风格。画面色彩丰富艳丽,采取蜀绣二三针、沙针、盖针、滚金针、交叉针、运针等针法,绣制出一副端正美丽、体态优美、形象动人的少女形象,表现了先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境。作者以中国画线条造型,车凝针表现人物自然优美的形态,少女眼睛、嘴角生动传神,仿若梦回远古;柘木针体现人物周边的花卉和背景,使色彩富有变化,似幻似真;藏针针脚交错,将人物肌肤纹理细致的体现出来。整幅作品平、齐、光、亮,排针错落有序,随势制作,既保持了绣物的劲气,也完美的表现了油画笔触,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渲染,使作品更具美感和装饰性。

纵观蜀绣的发展历史,从无到有,从民间到皇室,从简单到精细,从实用品到欣赏品,蜀绣这个历史悠久的技艺,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芙蓉鲤鱼"绣屏成为四川工艺品的象征,从1981年至今都摆放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中央;国家领导人出访,也将蜀绣 "松鹤"、"文君熊猫"、"贵妃鲤鱼"等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1999年澳门回归,蜀绣首当入选,作为最具地方特色的礼品赠予澳门特区政府;为纪念中日建立友好关系二十周年,四川省选用蜀绣"荷花鸳鸯"馈赠日本政府;2004年蜀绣"熊猫"作为"使者"赠予雅典奥组委;2006年蜀绣又首批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蜀绣,如我国传统手工艺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充分证明了她杰出的艺术价值。

馆藏作品:彭永兴《芙蓉鲤鱼》110×70 cm

彭永兴大师是中国首位国家级蜀绣大师,9岁从名师黄永清学习蜀绣,擅长绣制花、鸟、人物、走兽,尤其精于鱼虫绣艺,其特点是准确生动、形神兼备、针法细腻、色彩典雅。绣制作品,充分体现了蜀绣平齐光亮的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深受国内外行家的称颂。代表作品《芙蓉鲤鱼》是公认的蜀绣代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