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刘伟:国大师博物馆是一张“文化名片”
时间:2019-11-27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1143 【文博动态】

2019年11月23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刘伟担任主讲嘉宾,南昌工学院传媒设计学院院长胡孝根进行学术主持的《陶瓷艺术:材料与形式的创新探索》主题学术报告讲座在新实训中心1-A019举行。

在本次学术报告中,刘伟首先介绍了陶瓷的历史与发展,并且肯定了景德镇为国家陶瓷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陶瓷艺术正在经历传承,变革,转型,创新的过程,当代陶瓷艺术需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创新。

刘伟从官窑到民窑的历史进程中指出,每一个陶瓷新品种的出现都与材料的改革、创新密切相关。因此材料是创新的基础,除了材料的创新以外,刘伟认为,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更是陶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刘伟着重强调,“材料不分高低,是我们表达艺术思想的工具,不是目的”。时代在不断发展,艺术形式创新也要与时俱进,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不局限于单一材料,发掘材料潜在的性能,将一切可以运用的新材料,融入到绘画方式中,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以多元的格局,补充和完善艺术的理解和创新方式。

刘伟以自身创作为例,展示了运用不同材料、融入多年创新思想的作品。其中有融入了红色思想文化的釉上彩《万山红遍》、《千里江山图》等,具象与意象结合的青花五彩瓷《金秋》、《天香》等,源于生活而创作的釉上粉彩瓷板《瑞雪丰年》、窑变彩镶器《徽乡情》等。“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大自然鬼斧神工,有很多难以想象的奇景,刘伟十分注重感受生活的美,也真正做到了把生活变成艺术。

刘伟提出了艺术创作的三个原则: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陶瓷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从丝绸之路时代便是如此。他认为“没有传承是无法走远的,唯有文化支撑,才能走的更远,只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才能有世界性,才能走向世界”,刘伟不仅将岩画与陶瓷结合,还将窑变与粉彩结合,根据窑变的效果制画。本次交流活动中,刘伟将自身经验和独居创意的创作理念悉数相谈,现场的老师和学员获益匪浅,引起热烈探讨。

对于“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刘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指明,“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要靠一生的努力去诠释,不仅要在领域内掌握和提高自己的技艺,不断提高学养,更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优秀的综合能力”。刘伟认为获得称号并非工艺美术创作的终点,“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不只是个人行为,唯有以奉献精神去推动行业发展才算名副其实,不仅要提高自身能力,还应放眼未来,培育更多人才,进而做到“传承”。

讲座结束后,刘伟来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并接受采访。在采访中,刘伟感慨万千,不仅对学校建造博物馆的行为表示了支持,还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刘伟首先肯定了博物馆保留大师们的作品和传承的脉络,做到了保护和传承,接着表示了对博物馆未来能够更好地整理完善大师们的文献资料和理论的期待。希望博物馆能够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在行业里起到保护性作用,形成独特的文化与内涵,去宣传和弘扬工艺美术。

刘伟大师介绍其作品的创作理念

刘伟大师为我馆题字


馆藏作品:刘伟 《湖光山色》 直径98cm高27.5cm

《湖光山色》为刘伟代表作,借肌理效果来诠释山水的险峻、幽深、蒙胧、浑然等意境。《湖光山色》是一件以田园乡村为题材的斗笠瓷碗,口径多达一米,瓷碗内壁绘有恬静的雾中乡村美景。构图连贯自然,充分将传统山水画的神韵体现其中。画面山水交映,古树新绿,云雾环绕。树叶采用“玻璃白”装饰,以独特的釉与油料的相互渗透而产生优美的肌理,大片釉色形成的水墨效果具有中国画的韵味。瓷碗外用三种不同的颜色釉绘制,湖水与天际相交映。装饰手法上,釉上新彩、粉彩与釉下高温颜色釉相互渗透,搭配相得益彰。展现了大师极高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