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岭南地区,依托海洋丰富的物产,创造出多彩的生活。勤劳聪慧的先民,在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也不忘营造情调,追逐美好。很多精妙的工艺品,就这样诞生了。这当中有一种小东西,看似不起眼,但细品却特别有味道,那就是贝雕。
贝雕是广东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在本地的博物馆展柜里,你或许会在偶然的一瞥中,看到它那低调的繁华。
馆藏作品:利成世《百花齐放》110*80cm
《百放齐放》里,牡丹花色泽艳丽,君子兰、迎春花交相辉映。中间由兰花、菊花和栀子花组合成花的海洋,向日葵点缀其中,增添色彩变化,画面上部孤傲的梅花独占鳌头,颇有“一种情故不等闲”的诗意。整幅作品由百花组合,色彩搭配相得益彰,繁而不乱,百花齐放。
20世纪五十年代,潮汕地区的潮阳海门、惠来县城以及靖海、隆江和海陆丰的甲子、碣石、汕尾、汕头等地的贝雕生产开始形成规模化,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陆丰县的甲子贝雕工艺厂和潮阳的海门贝雕工艺厂的贝雕生产,在全国都有响当当的名气。八十年代,大连、北海、青岛、连云港、广东海门和甲子并称为“中国六大贝雕产区”。此外,湖北仙桃、福建平潭以及海南等地,也都是重要的贝雕产区。
馆藏作品:金阿山 《满园春色》 100×80×11cm
《满园春色》画面红白牡丹簇拥开放,夹杂着黄白等色山花作为点缀,绿色和浅金色的杨柳枝缓缓垂下,前后背景层次分明,虚实结合,百花齐放,满园春色惹人醉。一对栩栩如生的白色孔雀立于山石之上,亮丽的羽毛用贝壳装饰,高贵典雅,形态优美,气韵不凡,尽显“百鸟之首”的王者风范。作品主题来源于中国传统国画花鸟题材《孔雀牡丹图》,寓意富贵吉祥、好事成双。
贝雕,是手工艺人们选用五颜六色的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和形状,按事先构思设计画面的需要,再经过剪取、车磨、雕琢、抛光、堆砌、镶嵌、粘贴等工艺,精心制成的一种工艺品。我国海域辽阔,沿海贝类种类繁多,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纹理优美,在民间艺人眼里,这些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都是天赋的宝贵原料。我国盛产贝雕的地方很多,贝壳品种不同,匠人们的技术手段和艺术风格也不一致,所以百花齐放,各擅胜场。
馆藏作品:路光荣《雪精龙舟》 58×20×39cm
《雪精龙舟》为路光荣大师“淡水贝立体贝雕工艺品系列”的代表作之一,“雪精龙舟”是纳西族七星披肩的民间传说。作者将龙舟、宫殿、园林、亭阁等融于一体,船头为两个昂首向前的龙头,龙首昂起含珠,有飞腾之感,好似龙舟在波涛中乘长风破万里浪,生动而自然。龙舟上有五至七层的亭台楼阁高低参差,长廊走道迂回曲折,桅杆高高耸立。整个作品透体洁白晶莹,恰似“雪精”,布局错落有致,结构完整,气势宏伟。精细的镂空亭阁更显现出作者精湛的雕刻与镶嵌工艺。
具体到贝雕工艺,它技巧丰富,表现力强,风格多样,经过艺人们的不断探索,从平面贝雕挂屏发展到立体贝雕挂屏,从单层贝雕发展到多层贝雕,从原来贝雕本色拼贴的单纯平面装饰画,发展到可以拟国画、油画、水彩画等艺术效果。“工笔”“写意”随意而生,意趣盎然。贝雕的艺术形式主要有平贴、半浮雕、镶嵌和立体等。贝雕划分为本色和套色两类,本色贝雕利用贝壳的色彩和纹理的浓淡变化,拼镶、粘贴在纸质的衬底或黑色漆板上。在设计的画面上,利用贝壳的光、色、质感,产生一种纯朴、简练的艺术效果,以少见多,以素赋彩;套色贝雕则先将贝壳染上各种颜色,并有意识地使之产生色彩深浅变化,然后根据画面要求,选用大小不一、厚薄不同的贝壳,进行拼接,使画面有娇妍多姿的韵味。除了挂屏、座屏、立体摆件等装饰品,贝壳首饰盒、茶叶盒、珍品盒等实用品也很常见。
馆藏作品:苏万祥 《博古》(设计) 110×40cm
作品《博古》由“平安多福”、“万事如意”、“花开富贵”、“延年益寿”四件作品组成。作者根据各类贝壳的形状、纹理、色泽因材施艺,制作了代表不同寓意的花朵、水果、铜钱、花瓶、盆栽等物。作品运用了圆雕、浮雕、线雕、平贴、镶嵌等技法,采用形象和抽象相结合的表现方式,用现实主义和浪漫色彩相融合的手法,以典雅的艺术风格来刻画主体的内涵。作品丰富多彩、璀璨晶莹,体现出诗一样的意境。
贝雕的制作简述:
1、设计图样。在图纸上设计好贝雕的图样。
2、切割雕刻。将贝壳原料进行雕刻和切割。这是贝雕工艺品的基本准备阶段。
3、粘和。根据设计和事先演示的效果,一次性粘好,通常使用万能胶。
4、钻孔。由于造型的需要,对于用料之间的连接仅仅靠粘和往往强度不够,需要连接件(一般用钢丝),选择口径适合的钻头钻孔。
5、打磨。粘和之前和粘和之后,都需要对作品进行打磨调整。
贝雕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十分珍贵的存在,广受海内外人们的喜爱。大量的对外贸易,促使众多精美优秀的贝雕作品产生,贝雕工艺也达到高峰状态。90年代贝雕开始走向没落,人们的审美观念随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贝雕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其次贝雕制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在观赏和实用等各方面也不再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因此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现代贝雕大师们坚定携手共续贝雕路,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精品,提升贝雕整体形象和影响力为逐渐走向没落的贝雕谋新出路、找寻新方向。追求目标,爱贝就要为贝、携贝一路共同走下去,复兴贝雕事业是贝雕大师们最初的目标亦是始终如一的目标。